王龙芳
摘要:立德树人的基础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是学生生成力的激发。通过创设情境,资源整合,跨科融合等策略构建语文课堂生活场,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融合中“愤”“悱”而“发”,从而激活生成学力、生成技能、生成自我等生成力,涵育学科素养和通用素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螺旋式成长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实现自主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课堂生活场;生成力;涵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67-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要促进这种发展,关键是学生生成力的激发,因为生成力是引领学生从客观关注到主观体验并顺应同化,由外在学习到自我转化并内化生成的能力。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教育生态场,以激发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螺旋式成长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场”课程激发学生生成力的实践研究,试图通过课堂生活场、课外生活场、校外生活场的构建,使得学校、家庭、社会进一步统筹协同,形成育人核心力量,激发学生生成力,实现主动发展,终身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构建课堂生活场激发学生生成力的策略研究可以从教材、学生、课堂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笔者经过探索,总结了三种构建策略:创设情境策略、资源整合策略、跨科融合策略。
一、创设情境策略
语文教材所选文本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饱满,思想情感丰富。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之感,无疑是激发学生生成力最佳途径。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一致的情境中,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阅读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人物角色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此过程中激发生成,提升语文素养和通用素养。
在教学《白鹭》时,教师伴着音乐介绍:鸟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它带给人们的是悦耳的乐声,是曼妙的舞姿。然而,人类,残忍的的人类,却将他们贪婪的眼光瞄准了这可爱的天使。于是,这娇弱的精灵就沦落为了人类的掌中玩物,甚至成了人类的腹内之物。急功近利的人类,为了图一时口舌之快,生生拧下了它们的头,只留下苍天无言的哭泣……
教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由原本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自然转入到了对鸟类现状的关注。在一声声的叹息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心灵受到了的震撼,震撼中激发了生成。
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想象人间没有火时的艰难生活。接着表演获得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时,人类会怎样的欢呼雀跃。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得到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后,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独特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尽情阐述着自己的理解,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主动发展被充分激活。
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语言描绘,经表演展现,或者通过问题巧设和媒体运用创设。创设情境在新课伊始,使人耳目一新;创设情境在学习中途,让人心随文动;创设情境在课堂结尾,可谓意犹未尽。
以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创设情境,构建起课堂生活场,学生们在一次次心动中一次次掀起情感波澜,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与学的交响乐中,演奏出能引发学生共鳴的动人乐章,实现生成力的有效激发。
二、资源整合策略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教科书的编排原则,不轻易改变教材,又要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可以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整合,可以是教材之间、课文之间的整合与重组。整合资源策略的出发点就是因材施教,继而催发生成,涵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可以进行文本重组,实施比较教学——
①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
②可那位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床单。手术结束,一条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三年级上册《军神》)
出示句子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展开讨论:桑兰和刘伯承,你觉得谁更坚强呢?
激烈的争论过后学生自我归纳:两个人一样坚强,一样令人敬佩,但坚强的方式不同——桑兰刚中带柔,刘伯承则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呢?”这一追问更激起了学生对桑兰与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毅力超群,意志超常,意志非凡……踊跃的发言诠释着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悟、与作者的共鸣、对伟人的热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短短两句话的整合重组,置师生于文本、作者、情景之中,溶情于一体,成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于是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融合中“愤”“悱”而“启”“发”,从而激活生成学力、生成技能、生成自我等生成力。
三、跨科融合策略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学习途径宽泛,所谓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科融合是语文学习的必然,也是构建语文课堂生活场的有效、优效之策。
跨科融合可以是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也可以是习作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策略,构建生活场,呈现对学生生成力的发现过程、开发过程、生成性过程,实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各种素养的激发和调节,让学生以活跃开放自信自主的心态参与学习,提高核心素养。
在教《水》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策略,利用多媒体展现缺水地区的现状,使学生透过极具震撼性的画面,切实体会水资源的珍贵,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跨科融合策略构建生活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这句话,感悟水的珍贵,可以让学生算一算,10公里来回,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按正常路况正常步速走(54公里/小时),需要多少时间(37小时)。接着让学生通过想像画一画实际取水路程,于是一幅幅布满坑坑洼洼、山石土坡的路线图呈现出来,这样的路况加上回程的负重,学生一致觉得再加个1小时不算为过。再加上排队等候的一小时,挑一担水回家至少6个小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跨科融合策略的实施,融合了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调动了多种感官,构建了有效的生活场,使学生在算算、画画、想想中,潜移默化地促发生成,主动发展。
当然,跨科融合策略构建生活场,还包括读与写的结合,作文与其他学科的联姻等内容。
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作文难,难在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事实上,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却充满着作文素材,学生往往因熟视无睹而被白白浪费了。如果能通过半命题方式,构建有效生活场,将作文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那么作文素材将源源不断。
不能否认,课堂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时间上来说,一天要6、7节课,三个小时左右,差不多占了学生在校时间的一半;从内容上来说,现在的课程极为丰富,音体美,语数英,科学劳技与品德……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老师如何教的,学生如何学的;学得好,学得差,学得快,学得慢,心情和感受自然各不相同,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篇各具特色的习作吗?
由跨科融合策略构建起来的寫作生活场,使学生在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丰富作文素材,提高作文兴趣和能力。自然,教师要做有心人,对学生的其他学科内容了如指掌,以便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让日新月异的学习生活进入学生的视野。教师还要积极取得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让这些老师为作文教学“免费”服务。当然,各科教师同心协力构建起来的写作生活场,让学生尝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又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了多维度生成力的激发,达成了涵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核心素养贵在落实,前提是学生生成力的激发。因为生成力是素养涵育的重要进程及其基础条件。通过创设情境、资源整合、跨科融合等策略的实施,能有效构建语文课堂生活场,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活用知识、创新思维等生成力,促进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语文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通用素养的提升,实现自主发展、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霞.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多元化智能生成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