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歌舞与绘画

2018-09-04 14:08杨娉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歌舞

杨娉

摘 要:傈僳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个民族产生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有很多项目都出自于傈僳族。本次论文的选题基于本人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纳西族自治乡同乐傈僳族文化村的实地考察和探访。在这里的傈僳族人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山羊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在与羊群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模仿山羊的动作和声音形成了民族特色歌舞——“阿尺木刮”。到现在,“阿尺木刮”只有维西同乐、新乐一带的人们会跳,它同我国其他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一样,面临失传危机。本次本人对傈僳族居住地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通过共同生活等方式尽力融入他们之中,结合文献查阅、访问调研等手段对他们的历史起源、生活方式等进行研究,深入发掘其民族文化特征精髓,提炼这些特别而又极富魅力的文化元素,并加入到绘画里面,希望以此来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尽一份薄力。

关键词:傈僳族文化;歌舞“阿尺木刮”;融入绘画

一、来源和发展

(一)“阿尺木刮”的来源

在一个多月和傈僳族人民的相处里,通过与叶枝纳西族自治乡、同乐村多次走访,并与傈僳族老人们数次的交流得知,通过几次金沙江两岸向澜沧江的大迁徙,他们的祖先选择维西叶枝同乐一带,傈僳族人民每天白天游牧狩猎,晚上羊圈就在家楼下,几乎一整天的时间都与山羊待在一起,在这样与山羊朝夕相处的亲密接触中,便产生了对山羊的声音、相貌、动作等的模拟,随着时间的流动,社会的变化,他们对这些模拟来的东西进行了总结、提炼等而逐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民族歌舞——“阿尺木刮”。

(二)“阿尺木刮”的传承情况

“阿尺木刮”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从而被大众认知并受到观众赞许。早在1997年9月,“阿尺木刮”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的40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金奖。“阿尺木刮”从那时起便走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们领略了它的魅力,“阿尺木刮”也成为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一张有形名片。到21世纪初,一些传统舞蹈动作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阿尺木刮”文化符号分析

(一)“阿尺木刮”动作特点

“阿尺木刮”舞蹈动作来源于对山羊的行为、形态、声音的模仿模仿,一般群体性跳舞,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男女两队,舞步以踢蹋为主,舞蹈明显的表达出游牧的趣事,动作独特豪迈,热情奔放。

(二)“阿尺木刮”声音特点

“括时你玛哦其拉瓦,罗角罗佳哦有色里哎”这是”阿尺木刮“中的一句唱词,男女有对唱也有合唱,声音明显的在模仿山羊。“阿尺木刮”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悠扬婉转,犹如山林中山羊的悠悠长鸣。

(三)“阿尺木刮”服饰特点

男性蓄长发,戴船形或圆顶宽帽檐羊毡帽,一圈红线围绕帽檐,已婚者左耳戴硕大的耳环,内穿白短卦,外罩前襟开口黑白条纹长衫,腰系羊毛带子,左挎背包,佩长刀,右背弩弓及箭包;下穿大裆宽口裤,裤脚长及膝,裹绑腿。女子头戴蓝布三角小帽,上面用海贝缀成图案。帽前钉三块银制圆片,头发两辫从后背直垂腰部,上以贝壳装饰;耳坠大银耳环,项挂五彩珠子;上半身穿着麻布大襟长袄,外罩紫红色或者黑色坎肩,下系百褶裙;百褶裙分两种,长裙拖至地面,短裙及膝,著短裙要裹上绑腿;肩挎背包,群外束围腰,再系羊毛带子。

三、绘画实现

创作以“阿尺木刮”为出发点,绘画有“阿尺木刮”特色的作品。本人的初衷,是想为傈僳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做一点事情。通过绘画一系列具有傈僳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傈僳族,希望更多的人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一起弘扬发展民族文化。

“阿尺木刮”服装颜色都比较纯,而颜色与颜色之间对比度很强,如天蓝和白、大红和草绿、大红和淡黄、黑和白,这些颜色放在一起亮丽也不艳。他们的帽子一般为蓝色,帽子上的饰品为白色和粉红色,衣服为大红色或者黑白色,裙子以蓝色为主,绑腿为黑色。经过分析整套服装的色彩,比较突出的颜色有天蓝,白,黑,大红,粉红,草绿,淡黄。

经过分析“阿尺木刮”的动作声音和服饰以后,绘画图案从傈僳族服饰里提取出来,绘画内容无论是图案还是颜色都取自傈僳族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系列的共同特点是图案都以条纹为主,绘画的颜色都比较纯。通过了对色彩的搭配,对创作系列进行小稿绘画。

四、结论

现在表现民族情怀的作品很多,近几年有迅速发展的趋势。在世界绘画作品中,各个国家绘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作品带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特色和特点。这些都源于该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本人认为,中国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沉淀在现代绘画作品表现的关键环节,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会使我国特有的民族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璀璨艺术

结晶。

在这次的考察中感触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本人的这次创作尽我的微薄之力,希望本人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更多的人重视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傈僳族简史修订编写组.傈僳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178.

[2] 李自强.三江奇韵[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45-120.

[3] 袁国友.云南乡土文化丛书[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89.

猜你喜欢
歌舞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梦幻与现实之间
随乐而动,乐在其中
浅析蒙古族歌舞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小学音乐教法
歌舞片《芝加哥》的艺术特色与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