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段文宁
[摘 要]“人类活动与气候——全球变暖”的教学案例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将课堂提问精简和优化,关注学生课堂互动与表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参与;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88-02
一、教学思路
基于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问题导向型教学的展开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机制—解决措施”这一基本逻辑思路,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把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提问与学生表达上,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案例描述
(一)教学流程展现
问题导向型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模式。全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人类活动与气候——全球变暖”专题的教学过程强调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科学性,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二)优化课堂提问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共进行了12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类型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归类和划分。在这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笔者采用了美国教育学家特尼创设的“布卢姆—特尼”提问设计模式进行分类,分为由低到高6个不同层次水平:
知识水平(3次):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全球变暖。什么是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是如何起到增温作用的呢?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哪些呢?
理解水平(2次):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为什么似乎每年气候大会都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应用水平(1次):请描述百年来和近万年气温变化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分析水平(3次):请同学们分析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如此紧张,以至于每年都要召开世界气候大会呢?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开始广泛进行节能减排了呢?
综合水平(2次):二氧化碳的责任不可推卸,可否采取一些措施來阻止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呢?针对全球变暖的形成机制,同学们在BBS学习论坛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
评价水平(1次):你认为某同学的观点怎么样,你赞成吗?
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对应。在本专题的课堂提问设计中,笔者更关注涉及学生分析能力、综合与评价能力的提问。此种提问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合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也非常适合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运用,使得学生不仅能综合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能利用同伴资源进行知识建构,激发新的想法。
三、教学反思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本专题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但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多设计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探究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如果仅仅只是照着课本概括总结,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许只是敷衍地念念课本内容。全球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马上让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平时不太爱思考的学生也能饶有兴致地进行分析探讨,最后能辩证地看待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意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辅助作用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不要以简单的正确和错误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互动学习中,学生就全球变暖机制的分析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去赞同或质疑同学的观点,不断激发他们之间思维和观点的碰撞。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完成这一过程的,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通过层层提问起到辅助作用。
本专题的教学案例着重新理念,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能将课堂提问精简和优化,关注学生课堂互动与表达;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知识水平提问偏多,忽略了理解和应用水平的问题设计;对于问题设计和提问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推敲,问题之间的思维衔接不够顺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组织语言,课堂流程较快。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