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策略

2018-09-03 06:05王浩王仰志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王浩 王仰志

摘要:在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离异家庭学生。在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灵承受了严重的冲击,形成了心理上的问题。很多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各种不良心理疾病,影响了孩子自身健康成长,也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离异家庭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异家庭已占很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离异家庭教育不当引发出来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可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教育应提上日程,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分析

2015年,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14.9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9.3万对。这样造成了很多离异家庭的出现,也就导致了离异儿童的形成。这种离异儿童现象在我们身边就有发生,其中我校就很突出。我从2007年以来所带班级中至少有31个学生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他们因为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低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问题学生也就不断出现。一个问题学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她)们对周围同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问题学生而产生的问题又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研究离异家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回避的社会重大课题,解决好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子女增多,给当前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教育,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对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离异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夫妻丧偶的家庭,其中,以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离异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居多。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离婚率的逐步上升,使众多恩怨夫妻得以从原有的婚姻家庭带来的痛苦与不幸中解脱出来,但与此同时,家庭的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变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造成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如果处理不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跟进,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状况呈两极分化。对大多数离异家庭,其特殊环境通常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性格孤僻,情绪容易极端化

据观察分析,约有20%的离异子女患有儿童孤独症。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是由于父母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得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渐积累,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经过调查显示出,很多离婚家庭的子女都存在着一些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极其不良的情绪,时不时地想摔东西或者想离家出走等等,更有甚者甚至想要自杀。因为他们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自身约束力、社会交往和优秀的个人素质培养等层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数据显示,大部分离异父母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在行为上存在问题。这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影响,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变得自卑、自抑、自闭。离异父母将自己生活和情感上的压力全部嫁接于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经常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如训斥、打骂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孩子在生活中出现胆怯、狂躁的心理症状。

(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在调查中“您发现孩子在性格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9%的家长回答是缺乏自信。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加上社会的偏见和不良舆论,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自卑心理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在老师和同学中谈及自己的家境,更不愿意同学到自己家中玩。同时,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氣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和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

(三)精神负担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许多离异家长,在生活上受过严重的打击,如今把其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孩子心理负担过重,问题想得多,大多数学生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导致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下游。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家长这种心理下管教出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低。

(四)严重的自暴自弃心理

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对父母失去了信任,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对周围的人也很冷漠,甚至产生对温馨家庭生活学生的嫉妒与憎恶的变态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从现在开始没有人表扬、鼓励,不努力也没有人批评,所以干脆不努力,学个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放弃了进步的一切机会,从而不断地走滑坡路。

二、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已经是稚嫩和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要非常的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像《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中徐美云老师那样竭尽全力为儿女,无怨无悔。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朋友,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学什么,忧虑什么,希望什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到心情愉快,从而在学习上也会把自己的智商发挥到极点。

另外,离异家庭的家长也不妨把自己家庭如何变故的原因如实告诉孩子,从而求得孩子的宽恕和理解。再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诋毁咒骂另一方,如果条件容许,本着自愿的原则,孩子也可以和另一方生活一段时间,这对孩子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二)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离异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她),要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较大的孩子共同讨论,一起参与决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后能自觉地担负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逢年过节、生日、让孩子到父母家去看望父母、外公外婆、祖父祖母,血肉亲情不能割舍。人际交往不能错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互相谦让。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应多进行鼓励,不对时切不可迁就,要导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导之以正。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离异家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逆反、放纵、自我中心是离异家庭孩子在自我调控方面表现出来的偏差,是他们缺乏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反映。指导离异孩子进行自我调控,加强自我修养是离异孩子健全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第一,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个体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第二,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首先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优处进行比较;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不仅要接纳自己的优点更重要的还要坦诚的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与同学大方自然的交往;还有,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心理暗示,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磨难是财富”这样的话,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第三,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让离异孩子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宣泄、疏导、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等等,有效调节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高度自卑或拒绝接受自我,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离异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看武侠小说,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如:我班女生张某,13岁,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在她还没有上学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最终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张从小就在家庭矛盾激烈争斗中成长。父母离异后,张某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后来又娶,后母对她是不理不睬,甚至不要她呆在自己的身边,赶得越远越好。父亲又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交流。使得张在家庭中感到孤独无助,家庭中缺乏父母之爱,没有倾吐心声之处,使张自卑,苦闷。消极悲观的心理,造成张对家庭无归属感,上课老是心不在焉,一副无所谓的状态,学习成绩极差。我用慈母一般的爱,尽我所能呵护着她,并鼓励她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她比以前开朗多了,而且乐于助人,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异。她说惟有学好功课才能回报老师的关爱。除了关心、照顾、安慰,我还适时、适当地给她讲清道理,告诉她今后她的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变化、挫折,应该怎样应对,让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她树立明确的目标,正视现实,把握自己的命运。

(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离异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离异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煩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除此之外,要积极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离异子女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社会周边环境来决定,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同样可以塑造出色的离异人才。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离异家庭学生(包括其他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也掌握起来,只有把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合力,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离异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责任编辑:兰天)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请你们关心我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