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昆,韩晓宇,徐金龙,杨增荣,郭太品
(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昆明 650500)
孙思邈有“药王”之美誉,主张针、灸、药结合。《千金要方》卷三十曰:“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故是良医。”孙思邈注重穴位使用,重视经穴图的临床使用,其以《明堂图》和《针灸甲乙经》为蓝本所著的《针灸经》对穴位非常考究[1]。杜广中等对《千金要方》经穴使用规律[2]加以总结和分析,成书晚于《千金要方》30年的《千金翼方》为孙思邈晚年时期代表作,凝聚着孙思邈的经验总结,其中涉及大量针灸论著,尚未有研究者对其经穴使用情况加以分析。本研究以焦振廉等校注的《千金翼方》[3]为对象,对其中针灸部分提取并分析经穴使用情况。
笔者以统计量表的方式,对《千金翼方》中针灸篇中穴位的使用进行全篇统计归纳,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1显示,《千金翼方》中针灸篇治疗选穴共涉及236个穴位共666频次,其中特定穴使用最多,其次为经外奇穴。
表1 《千金翼方》特定穴、非特定穴、经外奇穴使用情况
表2显示,按照穴位频次高低排列前10位的分别为间使、关元、人中、大椎、三阴交、肝俞、肾俞、肺俞、巨阙、太冲、心俞、脾俞、百会。
表2 《千金翼方》排名前10使用用穴情况
表3显示,在《千金翼方》中十四经络穴位共出现151穴共计518频次。按照穴位出现数量排列为膀胱经、胃经、任脉、督脉、胆经、肾经、大肠经、肝经、三焦经、心包经、肺经、脾经、小肠经、心经。
表3 《千金翼方》十四经络用穴表
表4显示,在特定穴的使用中,五输穴使用数量最多,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背俞穴和募穴,其后依次是八会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
表4 《千金翼方》特定穴用穴归类统计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千金翼方》穴位使用最多的为特定穴,其次是经外奇穴,非特定穴使用最少,在穴位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全部为特定穴。在特定穴的使用中,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五输穴、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五输穴中多采用经穴、合穴,“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为五腧穴中经气最盛者,善于治疗脏腑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治内府。交会穴可调节多经相关病症,为孙思邈广泛使用,如章门为足厥阴、足少阴交汇穴可治疗二者。如《千金翼方·尿血》:“虚劳尿血白浊……灸章门百壮。”《千金翼方·水病》:“石水,灸章门”,除肝经所主疾病之外,还用其治疗小便、水病等肾脏相关疾病。背俞穴和募穴以治疗脏腑疾病为主,背俞穴为肺俞、肝俞、心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等使用较多,募穴主要为关元、章门、巨阙、石门、天枢、中脘等。《千金翼方》相当多的为单穴使用,但也有不少采用“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如《千金翼方·消渴》:“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凡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佳……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可灸三十壮。”
在十四经络使用中,膀胱经、胃经、任脉和督脉使用最广泛,3条经络循行路线长,所含腧穴较多,治疗疾病广泛,用穴数量和频次占《千金翼方》针灸全篇一半以上。其中膀胱含有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任脉含有气海、关元、神阙等补虚要穴,为“阴脉之海”;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后天之本,共同承担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供给全身之大任;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任、督脉对于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间使、关元、人中、大椎、三阴交、肝俞、肾俞、肺俞、巨阙、太冲、心俞、脾俞、百会(太冲、心俞、脾俞、百会并列第十),这与孙思邈《千金要方》的排名[4]:然谷、复溜、前谷、昆仑、太冲、太溪、曲池、商丘、阳谷、行间差别较大。《千金要方》成书约公元652 年,《千金翼方》约公元 682 年,两部书均为博采众方的巨作,相差30 年,其用穴和用药差异明显存在,可能是《千金翼方》为《千金要方》补充之故,也有可能是孙思邈学术思想的演变之故[5-6],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千金翼方》用穴主要为特定穴,以五腧穴、交会穴、背俞穴和募穴居多,经络上主要为膀胱经、胃经、任脉和督脉使用最广泛,使用频次前10位的依次降序为间使、关元、人中、大椎、三阴交、肝俞、肾俞、肺俞、巨阙、太冲、心俞、脾俞、百会(太冲、心俞、脾俞、百会并列)。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有待进一步挖掘,如《千金翼方》与《千金要方》使用差异高达22.2%经外奇穴使用规律、针药结合适应病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