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分类建设研究

2018-08-31 10:17丁良喜
职教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教师队伍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现有的理论型与实践型专职教师及兼职教师亟需转型。无论是理论型与实践型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在向精神层面内涵建设的迈进中,都有宽广的提升空间,即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过程中,人文教育大有可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分类建设;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丁良喜(1985-),男,河南洛阳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党建课题思政专项“‘课程思政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编号:17DJQN097),主持人:丁良喜;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学一做背景下民办高校党课教育创新研究”(编号:SZZX16077),主持人:丁良喜;南昌理工学院校级课题“人文教育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分类建设研究”(编号:17NL056),主持人:丁良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083-06

2013年11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是重点。对于这个问题,论者多侧重阐释企业实训实习、生产实践历练、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定规范及奖惩机制建设等,而从人文教育视角专题探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相关篇目迄今还比较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突出人文性、专业性和应用技术性,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无论是“人文性”、“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还是“身心素质全面发展”,都昭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浓郁的情感价值追求。人文教育的强化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来说,势在必然,是“无用”之大用。

一、理论型教师:价值引领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还不长,存在诸如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2]。同时,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偏低、培养经费不足,办学定位和理念不明晰。而且,处于过渡阶段的应用本科院校还处在攀高办学层次,申报硕士点;扩大招生规模,保留专科专业;追求多学科,申办新兴专业的陈旧观念中[3]。要想在实践中健康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还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上述所有问题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型教师偏多。如何使理论型教师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时代吁求,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精神导向

理论型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一般认为,理论型教师的转型主要是强化实践实训环节,注重具体技术、技能等富有实战经验的锤炼。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实际操练自然成了首选。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型教师为发挥自身优势,仍然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学术素养为其具体的实践操作服务。比如,把自身的理论特长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把相关的技术、技能、技艺发生发展的历史及背景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把具体事务的实施规程与运行系统科学化、人性化甚至美学化,都是较好的价值选择。

应用型本科院校固然要考虑学生技能技艺的培养与就业上岗的考量,但是不能把“培养就业能力与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对立起来”[4]。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来实现的。通识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们熟悉的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事实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如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应用型人才宽广、先进的知识定位,决定了教师自身应具有诸如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所授的专业充分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并且能及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及发展动向[5]。无论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专业的充分了解与整体把握,还是“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和深化”及学科前沿的及时把握,都离不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潜移默化中陶冶而成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后者不等于实践实训、技术本身、就业技能,也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实效,但其弥散的价值追求能够使得工具性的技术、技能浸透着人性的光辉与创造力的想象。

(二)教改担当

价值指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指南,也是必将保证其改革提高的立场。如果说,理论型教师在实践实训或转型成长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素养的陶冶,那么在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同樣离不开人文素养的佑助与人性关怀的精神支持。现代教学要求学生不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且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等[6]。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偏于理论的师资来说,除了一定的实践培训外,还需负有对自身传统理论教育教学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变革的责任。就课程建设而言,需要建立理论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7]。具体而言,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通识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实践课程中的实习实训虽不直接关涉人文素养,但其活动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协同合作以及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发现、领悟、内化的情感体验都弥散着互助、信任、尊重、关爱的人性火花[8];创新能力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培育、自主探索、课题申报、产学研一体化等含蕴着思维品质、人格特质与道德素养的因子,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熏陶。就教育教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固然需要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技能的结合。但是,人文素养教育仍不可或缺。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服务、新产品,如授课内容所属学科的最新进展、课堂提问与讨论、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的应用与技能的迁移等[9]。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不仅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与成长中存在的困难困惑,便于学生个人的技能、知识、信仰、价值观的形成,还要为学校改进教学质量与服务提供反馈渠道,促使学校不断进步[10]。无论是“创新”,还是学生学习成长中新知识、新服务、新产品的困难困惑的化解,抑或是学生信仰与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自由教育所促成的发散性思维的润泽和人文关怀所积淀的自由精神的光照。

因此,理论型教师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迈进的过程中,在突出实习实训等实践技术、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尤其要特别注意使学习者把以前的知识与经验有效地整合起来,以便在各种情况下综合运用,即无论居家生活,任职具体岗位,还是接受教育与培养[11]。高等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要旨在于培养所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力等。为此,教师人文知識素养的提升及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必不可少,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中的理论型教师大有可为。

二、实践型教师:精神濡化

实践型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操作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般来说,实践型教师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过程中优势明显,主要是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素质说”、“双能力说”、“双来源说”[12]等众多有关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共识。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实践型教师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过程中无需费心费力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型教师而言,在迈向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的道路上仍需不断努力,仍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空间,人文教育就是重要选项之一。

(一)理论修为

实践型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理论素养。不仅是因为双师型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修为,而且也是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能够为实践型教师提供学科理论、价值观与方法论等层面的方向指导。国外应用型科技大学经验表明,实践型教师的理论修养必不可少。

1.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通往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往往是立体的、多维的。如在人才培养方式中注意课程、课题、项目与工作实际需求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应用性研究与开发等[13]。无论是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还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抑或是研究与开发,都需要理论思维与方法论的指导。因为知识是无穷的,信息是爆炸的,技能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生活、就业及提升生命的质量,把握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效的理性选择。其要旨包括培养年轻人基本的文化的、技能的、智力的、社会性的知识及方法[14]。

2.课程设置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上需要开设大量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要注意联系实践,突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除了学科理论的自我提升外,对于实践型教师而言,提升学历学位层次、接受相关理论培训等不失为重要的举措。而学历学位提升与理论学习是当下大学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一部分。

3.教学方法的需要。课程设计及其实施的行之有效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保证。尽管在实践课中,实践型教师的优势明显,但也需要项目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既然是研究,必然涉及研究视野、研究伦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无论是视野、伦理,还是思路、方法,都无法绕开哲学理论的指导、方法论的点拨及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催化等。在理论课中,对于偏重实践型的教师而言,科学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往往是其思维短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境遇中,更需要理论的高瞻远瞩与方法论的“宏观驾驭”,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实践优势智慧。

(二)人文涵养

理论修养一定是建立在人文涵养的基础之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重视知识转化,用研究的意识、思维、视角、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实践型教师的人文涵养,而人文涵养的主渠道就是通过通识教育的熏陶。域外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就既强调国际性、跨学科性、实践导向,也非常注重“方法”的学习及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通识教育的视野。而且,特别需要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7]。这就向以技术技能见长的实践型教师提出更高的人文素养要求。

1.视野开阔。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史,一个人思想的高下、深浅取决于他(她)的阅读范围与兴趣品位。就实践型教师而言,博览群书尤其是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增进反思,陶冶情操,沉淀思想。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它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18]。

2.学术陶冶。如果说阅读指向“看”的维度,报告与讲座则预示“听”的视野。引导和鼓励实践型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是把脉学术动态、学术前沿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基本的学术交流,促进各学科交叉发展,还要利用行业精英、知名企业家、院校专家等人格魅力和人生阅历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术报告和讲座的特色就是形式的开放性、知识的前沿性、内容的丰富性等,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学术报告和讲座对在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

3.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不仅是外在物理世界的试验、操作与穷究,而且更意味着内在精神世界的好奇、想象与精进。事实上,物理世界的探索与精神世界的追寻是一个整体。实践型教师在动手、操作技能上的娴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方法论上的“水到渠成”。因为前者往往与实践的丰富、经验的老道密切相关,而后者常常意味着阅读的多寡、思维品质的高下、学科学术训练的深浅及自由教育实践程度的大小,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对于实践型教师而言,在通向双师型的转换过程中,精神层面自主探索的高度往往决定其技术技能技巧的创造性高度。

因此,实践型教师需要在理论修为与人文修养两方面下功夫,方能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建设。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20]。

三、兼职教师:择善而从

在我国,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师主体。此外,也有一些兼职教师实践操作技能高超,职场打拼阅历丰富,有的甚至成為行业企业精英或巨头。因为名至实归,所以他们容易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需求的香饽饽。虽然国内学界在考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中一般不大关注兼职教师的培育培养。但是,既然兼职教师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我们不能“目中无人”,理应考虑他们的再教育及转型问题。在向双师型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兼职教师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需要得到来自聘任高校的人性关怀,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教师教育。

(一)人性关怀

兼职教师,一般来源于社会相关行业或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21]。作为大学体制外的一员,兼职教师往往在心理上缺少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尴尬:一方面他们属于行业企业员工,从事的是应用类实体范围中的管理或技术技能方面的实际操作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临时性的兼职教师身份,他们又要从事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实务。有鉴于此,应建立相应的兼职推动机制,即不仅要保障兼职教师的合理劳动报酬,且要使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发展空间,避免形成兼职打工的心态[22]。

作为体制的编外人员,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规范管理。为了落实兼职教师人性关怀的价值取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兼职教师需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比如,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的前提下试行任期制,进行人性化设计,实现教师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按需设岗,择优聘任,逐步形成人员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23]。这是情感教育观的体现。关怀、关心是一种关系。关心是一种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与苦痛。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24]。在情感留人、机制留人的基础上,制定经济留人的长效管理办法[25]。通过提升兼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教师教育

人性关怀一定要落实到兼职型教师的教师教育实践中。兼职教师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及相关的规范管理。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修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总称[26]。理论型与实践型专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接受再教育,兼职教师也不例外。兼职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经验,但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教学基本功[27]。如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兼职教师进行再教育及相关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范素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兼容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程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兼职教师来自相关企业、行业的兼职人员尽管实践智慧丰富,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是其从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短板,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师范教育培训、理论教学见习、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等。同时,教育教学培训需要与兼职教师自身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相结合,方能习得师范教育的精神。

2.自由教育。与行业企业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探索与心灵开放的自由精神。作为大学教员,兼职教师长期浸淫于具体实务,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休闲”与“放飞”。为此,兼职教师需要进行通识教育方面的“充电”。因为“通过通识教育让人的思想更自由、心灵更高贵”[28]。在信息与知识化社会,要教会学生学会批判地占有和使用信息。因为仅有对客观存在的知识的获取与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批判性反思,学会取舍,才能学会创新[29]。新世纪大部分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都是多学科、跨学科性质的,所以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30]。

3.教学共同体。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提高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互动交往,彼此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一方面,专职教师可以为兼职教师提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指导及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兼职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课,同时还须给专职教师提供专业讲座,专业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应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这有助于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这种互动式的交往可在企业与学校职业教育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31]。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中,兼职教师接受一定的人文教育与人性关怀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而言,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难题各有不同,努力的方向各有偏重,但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共性要求。大学期间教师的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都会深深地影响着作为“徒弟”的学生,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32]。因此,无论是理论型与实践型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他们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过程中,人文教育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素养提升、精神塑造、人性调适、方法论指导的“杠杆”。

参考文献:

[1]张婕,陈光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87-90.

[2]张荣国.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81-84.

[3]田江.刍议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2):72-73.

[4][28][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国艳,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9-63.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4.

[7]刘鑫,陈存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40-42.

[8]田玫,樊千,辛学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98-100.

[9]赵凌.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评价:荷兰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高教探索,2014(6):62-66.

[10]雷瑞瑞.芬兰拉瑞尔应用科技大学LbD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36-37.

[11]Gábor Halász , Alain Michel. 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interpret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European Fournal of Education. 2011,46(3):289-306.

[12]冯红霞,王双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71-72.

[13]赵晶晶.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全球竞争力第一的重要基石[N].中国教育报,2013-1-31.

[14]Hutmacher,V. Key Competencies in Europe[J]. European Fournal of Education. 1997,32(1):45-58.

[15]秦琳.德国应用科技大學——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3-2-2.

[16]顾永安,何东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15-116.

[17]刘丽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特点及模式研究——以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7-21.

[18][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9]宋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63-65.

[20][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112.

[21]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22]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43.

[23]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24][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0.

[25]韩伏彬,董建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49-51.

[26]李帅军.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6.

[27]李丽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以辽宁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72-75.

[29]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9.

[30][美]Ronald A. Beghetto,James C. 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总序[M].陈菲,周晔晗,李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0.

[31]李梦卿,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59.

[32]秦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58-60.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