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林业局 郑雨明
枣树王
在茌平县肖庄镇许庄村的西北角,有一颗老枣树,据说,此树有300年的历史,由于其生长年限长,被大家称做“枣树王”。枣树王树势雄伟,树高12米、干粗34厘米、冠幅14米、单株最高产量可达300公斤。枣树王结果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鲜质细,口感极佳,为果中珍品。
枣树在茌平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巍巍枣树王屹立在茌平大地上,历经沧桑,见证了茌平大枣的变迁和发展。
过去枣树被称为“铁杆庄稼”,庄稼人粮食不够吃,常用枣充饥。尤其是“枣树王”生长的茌平西北部地区,60年代土地沙化严重,到处光秃秃,风起漫天飞沙,粮食产量极低,灾害频繁,时有饿死人现象。由于枣的食用特性和枣树的耐干旱性,在“枣树王”周围,保留下了大量老枣树,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尤其是灾荒年份枣果长到花生米大小时,家里的老人便说;“今年又饿不死人了”。并且枣树在土壤沙化地区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分田到户”,实行责任制,枣树也实行“树随地走”的政策分散到各家各户。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的积极性和土地的生产潜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当时抓粮棉的年代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散落在各家各户地里枣树反而成为农民种地的障碍,枣树管理被忽略,产量下降、病虫害严重,甚至出现刨树现象,枣树生产遭遇了危机。
枣树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茌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决定发展以“枣粮间作”为主的枣树生产,将大枣作为振兴茌平经济的拳头产品来抓。做出了发展大枣的四条规定:植株行向南北栽植,株距5米,行距30-50米;县、乡、村主要干部定期汇报,交流经验;实行合同承包责任制,50年不变;谁栽树谁受益。
沙丘
枣粮间作
在幼树方面开展“枣树速生早实实验”,枣粮间作方面进行“枣树丰产开发试验”,试验取得全面成功,6年生枣树,平均株产11.01公斤,枣粮间作比试验前三年平均产量50万公斤增产162%,纯收入增加41.25万元。1985年茌平县被国家林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
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县大枣产量逐年增加,同时大枣加工业迅速发展,茌平的乌枣、蜜枣、枣脯等多个品种,远销外地,备受消费者欢迎。茌平县也因此荣膺“乌枣之乡”的美誉。1991年圆铃大枣全县总产达到100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2月,茌平县被山东省林业厅、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授予“圆铃大枣之乡”称号。
2003年起,茌平县按照“同心协力建设铝城枣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建设“鲁西枣乡”的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颁发了《茌平县关于大力发展圆铃大枣的意见》,成立了“茌平县圆铃大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茌平圆铃大枣五年发展规划》,从此茌平县圆铃大枣产业进入了以密植园为主的发展快车道。
这一时期,茌平县的圆铃大枣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鲁西枣乡”逐步建成。2004年,茌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2006年,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监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
2010年,我们在“枣树王”周边栽植枣树、桃树和苹果等,建设枣树密植园、桃园、苹果园、玫瑰园、温室蔬菜园、有机韭菜园等特色主题园区。
目前,以大枣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逐步建成,园区总体规划占地1万亩,“春有花香、夏秋有果、冬有温室,四季常青”。园区内建有“中国圆铃大枣博物馆”,许庄省级旅游特色村,还有古博陵八景之一的晋台晚照、二十四孝浮雕园等历史人文景观等。
园区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佳精品采摘园”、“聊城市乡村旅游主要目的地”等称号,并于2015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认定。
在建设园区的同时我们举办圆铃大枣采摘活动,目前已举办了六届圆铃大枣采摘节。极大地提高了茌平大枣的知名度,实现了枣树产业由单纯的栽植枣树向枣园建设、旅游观光的转变,实现了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
每到大枣成熟季节,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人们独行或与家人一起,体验田园风光,享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四十年的发展,茌平圆铃大枣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枣树王”的周围,已是花果满园,游人如织,郁郁葱葱的枣树已不是过去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铁杆庄稼”,昔日的沙丘变成良田,枣园已经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和休闲娱乐的景点,圆铃大枣已成为茌平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这一切的变化,“枣树王”可以作证。
丰收的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