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玉梅,吴继周,李国坚,彭金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1)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HCC发病率居世界前列。HCC位居我国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研究[1]结果表明,我国肝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广西是我国肝癌高发区之一。本研究前期研究发现,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肝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并与遗传存在一定的关系[2]。近年来,肝癌的发生与患者体内免疫失衡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的家族聚集性可能与体内免疫微环境有关。白细胞介素24(IL-24)是一种细胞因子,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具有肿瘤抑制和免疫刺激作用的双重因子。IL-24作为一个重要因子参与了肝脏免疫调节的过程,但目前关于IL-24在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中的作用相关报道罕见。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观察了133例肝癌高发家族中非肝癌成员血清IL-24的表达变化,分析血清IL-24表达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
1.1 临床资料 在广西肝癌高发家族(发生2例或2例以上原发性肝癌)中选取133例未患肝癌成员为观察组,以相同生活环境、相同性别、相同民族、相同HBsAg表达、年龄±5岁作为配对条件,选取133例无癌家族(家族中未发生任何恶性肿瘤)成员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男67例、女66例,年龄2~80(31.8±17.9)岁,其中年龄≤25岁者52例、>25岁者81例;瑶族30例、壮族103例,HBsAg阳性25 例、HBsAg阴性10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甲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其他类型肝炎。观察组中一级亲属(亲缘系数为1/2: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47例,二级亲属(亲缘系数为1/4: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38例,三级亲属(亲缘系数为1/8:表兄妹、堂兄妹)48例。高发家族中发生2~3例肝癌的家族成员有63例,发生4例及以上肝癌的家族成员有70例。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清IL-24检测方法 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两组血清IL-24,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使用美国的BIO-RAD的iMark全自动酶标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各组血清IL-24 水平进行正态性检验,偏态分布的资料用M(P25 ,P75)表示,配对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非配对资料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一步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高发组血清IL-24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04.875 1(203.908 9,456.241 4)、378.332 7(268.792 1,633.006 8)ng/L,二者比较,Z=3.967,P<0.05。观察组中男、女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06.129 8(208.428 8,404.476 8)、299.369 1(189.882 5,470.963 8)ng/L,壮族、瑶族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287.287 8(208.428 8,434.125 2)、401.184 7(188.951 6,585.411 5)ng/L,≤25岁、>25岁者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01.424 0(181.250 4,452.213 6)、304.875 1(220.060 5,458.063 5)ng/L,HBsAg阳性、阴性者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15.126 5(240.875 6,462.772 5)184.220 2(151.079 5,421.479 5)ng/L。对照组中男、女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411.806 5(283.338 3,609.952 7)、372.716 0(237.865 8,692.771 9)ng/L,壮族、瑶族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55.563 5(245.259 4,568.375 5)、489.615 6(384.906 8,854.101 1)ng/L,≤25岁、>25岁者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97.096 4(274.562 6,646.321 5)、378.103 3(265.210 0,605.560 4)ng/L,HBsAg阳性、阴性者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360.593 6(190.418 8,676.086 0)、385.672 0(281.057 9,609.579 0)ng/L。不同性别、年龄、民族、HBsAg表达情况的观察组血清IL-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中,不同性别、年龄间血清IL-2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5,-0.284;P均>0.05),不同民族、HBsAg表达情况间血清IL-24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48,-2.519;P均<0.05)。
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252.096 5(161.310 5,450.262 1)、320.620 6(251.409 5,548.999 4)、309.269 0(240.875 6,463.838 2)ng/L,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血清IL-24水平有显著差异(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一级亲属与二级亲属、三级亲属相比血清IL-24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均< 0.05),二级亲属与三级亲属血清IL-2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肝癌高发家族中患有2~3例肝癌的家族与患有4例及以上肝癌的家族成员血清IL-24水平分别为404.476 8(184.220 2,605.155 4)、277.163 0(206.168 8,338.022 5)ng/L,二者比较,P<0.05。
将血清IL-24的对数值设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民族、HBsAg感染、先证者、亲属级别设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HBsAg感染、先证者、亲属级别对高发家族成员血清IL-24水平有影响(P均<0.05)。见表1。
表1 肝癌高发家族成员血清IL-24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IL-24又称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DA-7),是一种新发现的分泌型细胞因子[3]。IL-24基因位于人1号染色体1q32.2-1q41位点,由7 025个碱基组成,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cDNA全长为1 718 000,其主要阅读框架编码了一种由206个氨基酸组成的新蛋白质[4]。IL-24表达于人体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等)、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及正常的黑色素细胞和早期黑色素瘤细胞中。MDA-7/IL-24是一种新型细胞因子类抑癌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放化疗敏感性、诱导细胞自噬、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5,6]。IL-24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既具有多种抗肿瘤生物活性又能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因子。Bhutia等[7]用IL-24注射乳腺癌裸鼠的一侧进行治疗,发现不仅抑制了注射部位的乳腺癌干细胞,而且对另一侧的乳腺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Ma等[8]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发现IL-24可以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泌IFN-γ,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激活体内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Chada等[9]的研究发现,IL-24的抗肿瘤“旁观者效应”与体内的免疫刺激、抗血管生成和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等有关,mda-7/IL-24是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主要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IL-2、TNF-α、IFN-γ,负责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抗肿瘤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负责体液免疫反应。Th1/Th2细胞平衡在调节肿瘤免疫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0]。如果Th1/Th2细胞平衡遭到破坏,向Th2方向发生漂移,则肿瘤细胞会发生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的发生。卢庭婷等[11]研究发现,广西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Th2 型细胞反应占优势状态,Th1/Th2 细胞平衡遭到破坏,机体抗肿瘤及清除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使癌细胞得以生存发展。推测在IL-24的作用下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Th1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增高,Th1/Th2平衡遭到破坏,向Th1方向发生了漂移,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本研究显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的总体血清IL-24水平低于无癌家族成员,进一步从不同人口结构分层比较,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的血清IL-24水平仍低于无癌家族成员。说明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的血清IL-24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推测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的免疫微环境发生了微弱变化,IL-24表达减少,Th1细胞因子减少,Th1/Th2平衡向Th2方向发生漂移,使高发家族成员的抗肿瘤能力下降,发生肝癌的机会增加。
HBsAg感染是肝癌发生最重要的诱发因素,HBV患者被列为肝癌的高危人群[12]。本研究对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HBsAg感染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高发家族成员中HBsAg阳性与HBsAg阴性成员的血清IL-24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证明HBsAg是高发家族成员血清IL-24水平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提示HBV感染成员体内的免疫微环境发生了微弱变化,Th1/Th2细胞平衡受到破坏。但是HBV感染与免疫微环境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到底是HBV感染导致高发家族成员的免疫微环境发生变化,还是高发家族成员的免疫微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导致了HBV的易感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民族对肝癌高发家族成员血清IL-24水平的影响不同,壮族成员血清IL-24水平显著低于瑶族成员,与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相一致。推测壮族人群中更容易发生免疫逃逸而发生肝癌,具体的免疫微环境调节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本研究中壮族成员明显多于瑶族成员,所以也不排除样本量的影响。另外,性别和年龄对高发家族血清IL-24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推测IL-24水平与肝癌家族聚集的关系与性别和年龄不存在密切相关性。
此外,本研究对高发家族成员的亲属级别和家族史进行分析发现,一级亲属的血清IL-24表达水平低于二级亲属、三级亲属。但是二级亲属的血清IL-24表达水平与三级亲属没有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是由样本量不足导致的。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肝癌高发家族血清IL-24水平受到亲属级别的影响。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先证者例数的增多,高发家族成员血清IL-24表达水平呈现减少的趋势,提示肝癌家族聚集现象与家族史和亲缘关系密切相关,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肝癌高发家族中非肝癌成员血清IL-24水平降低,且受到民族,HBsAg感染、先证者例数及亲属级别的影响,说明IL-24水平与肝癌家族聚集可能呈负相关,且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