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性研究

2018-08-31 06:47吴金霞张称心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3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炎性小儿

吴金霞 张称心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病,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早饱、饱胀感、嗳气、呕吐、恶心等。临床研究指出,心理精神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及环境温度骤变等均可能诱发该病。近年来,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FD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流行病学显示,人群FD的患病率约为15%[1]。有学者调查指出,由于小儿饮食不规律、甜食摄入量过大,该群体的FD发生率较成年人更高[2]。发生FD的患儿可出现厌食、上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食物摄入,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国外有多项研究指出,FD的诱因可能是机体内出现炎性反应,而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增多与FD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但以往关于十二指肠EOS与FD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对不同的人群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十二指肠EOS增多与小儿FD是否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并行胃镜检查的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 6~14岁,平均年龄(8.26±1.21)岁,病程 4~24周,平均病程(12.31±3.15)周,餐后不适综合征(PDS)46 例,上腹痛综合征(EPS)36 例。 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7.96±1.3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儿均符合FD罗马Ⅲ诊断标准[3],对照组无消化不良症状;②年龄5~15岁;③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调研;④其家长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内容清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意识障碍者;③合并其他胃肠疾病如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等;④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⑤3个月内进行激素治疗者;⑥近期出现外伤性感染者。

二、方法

1.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中和胃酸进行治疗,口服用多潘立酮(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213),10 mg/次,2次/日,铝碳酸镁片(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20013410),0.5 g/次,3 次/d。疗程4周。

2.标准采集及观察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儿童均进行胃镜检查,并钳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2~3块,10%的福尔马林液体进行浸泡,石蜡包埋,使用切片机制作成为3~4μm的组织切片,最后分别进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于光电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算两组研究对象切片中的EOS数量及肥大细胞数量。

3.炎性因子的检测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儿童均采取空腹静脉血5 mL,于离心机进行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含量,所用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生产,所有操作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观测指标

观测指标包括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组织中的EOS、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IL-10、TNF-α 水平。

四、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EOS、肥大细胞数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但EOS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1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EOS、肥大细胞数水平比较 ± s,个/mm2)

表1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EOS、肥大细胞数水平比较 ± s,个/mm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时点 n EOS数量 肥大细胞数量对照组 80 18.92±5.15 109.43± 8.46观察组 治疗前 82 23.16±5.91* 126.21±15.21*治疗后 82 20.12±4.25# 116.36±11.28*#

二、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2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s,pg/mL)

表2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s,pg/mL)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时点 n IL-6 IL-10 TNF-α对照组 80 38.44±5.22 26.12±5.27 10.69±2.56观察组 治疗前 82 91.52±5.41* 12.95±8.12* 31.52±7.26*治疗后 82 79.12±3.51*#19.36±5.32*#21.96±4.28*#

三、十二指肠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数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6/0.345/0.675,P 均 < 0.05),与 IL-10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r=-0.767,P <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r=0.256/0.223,P均<0.05),与IL-10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r= -0.367,P < 0.05),见表 3。

表3十二指肠EOS、肥大细胞数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r/P)

讨 论

FD是指患者以腹胀、反酸、上腹疼痛等症状为主,但不伴有引发上述症状的器质性改变的一类疾病。随着近些年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FD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FD的发病率约为12%~25%,而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更高达20%~40%[4]。虽然FD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会降低青少年的营养摄入,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阻碍[5]。崔春雪等[6]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由于日常生活中常摄入甜食、生冷食物,加之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容易诱发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现阶段,对于FD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最初学者们认为胃排空延迟、刺激性食物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但近些年的研究指出,EOS可能在F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张思寒等[7]的研究发现,EOS是胃肠道固有的成分,通过血液循环在胃肠黏膜处聚集,在维持胃肠道上皮细胞稳定和机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各类炎性因子如IL-10、IL-12等均能够激活EOS,使其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黄更珍[8]通过对136例F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组,FD组的IL-6水平更高,且IL-6水平随患者病情分组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改变,据此认为IL-6可以作为FD病情评估的指标。张丹[9]通过对83例FD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经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的应用显著提高患者的胃肠功能,同时降低其血清TNF-α水平,该学者分析认为药物治疗的方式对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及其胃肠功能效果较好,FD病情的缓解使患者体内TNF-α水平出现下降趋势。此外,多项研究[10-13]指出,FD患者十二指肠EOS增多,消除十二指肠炎症及改善微生态环境可能对这些患者有益。

本研究发现,FD患者的EOS数量和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高,同时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含量较对照组高,IL-10水平较对照组低,经治疗后,观察组EOS及肥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IL-6及TNF-α水平有所降低,IL-10水平有所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十二指肠EOS水平与FD患者病情间存在正相关联系。笔者认为,EOS及肥大细胞均为体内免疫反应的重要参与细胞,当患者受内外界因素刺激胃肠道出现病理性改变时,EOS和肥大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加,而EOS在未活化状态时能够维持胃肠上皮细胞稳定,在被激活后就会释放炎性介质,刺激IL-7及TNF-α的释放;而IL-10作为细胞素合成抑制因子,能够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炎性反应的出现会使该血清因子含量下降;后期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的细胞数量、血清因子的改变也印证了EOS与FD之间的关联性。

总而言之,十二指肠EOS与小儿FD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当EOS含量增加时,患儿病情会加重,因而通过对EOS含量的监测可以对小儿FD病情进行判断。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炎性小儿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IL-29对胰蛋白酶诱导的肥大细胞PARs表达的调节作用①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