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晟瑶
摘要:绘画基础作为学前美术课程的入门学科,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能力,提升审美修养,也对后续的延展课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从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绘画基础 创意绘画 情境教学法 情感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52-02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从事学前教育教师的全面素质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在的教学目标。绘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不是技能的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首先得具备这样的教学改革理念。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从事的幼儿美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绘画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传统模式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素描、儿童简笔画、色彩、儿童画创作这几大模块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透视原理、构图原理和绘画技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对美的感受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自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够成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再者,随着幼儿园教师需求的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提升,有部分高中升本的学生未经过任何美术方面的系统学习,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低,而且缺乏持久性。针对以上情况,调整和改革绘画课程内容的设置非常有必要。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应以技能绘画和创意绘画并重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学习基本透视原理和构图原理后,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横向多元化思维,如自己制作一个取景框,以多角度构图的形式截取画面,大胆创意新的构图方式。在掌握基本色彩调和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材料,如彩铅、油画棒、丙烯等。还可以加入很多创意技法,如撒盐法、吹画法、点彩法等。绘画技法的掌握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绘画的美和创意带来的乐趣,并在将来把这种能力传递给幼儿。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教学的执行者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像航行中的灯塔一样给学生指明方向。还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制约。首先,制定先进的“学”与“教”的标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上积极性和课下延续性,让绘画课程融入其学习生活当中。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同时了解学生的现状,才能制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以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环节。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认知具有动力功能,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感知力比较敏锐、记忆力比较牢固、思维也比较活跃”。只有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听、主动地学、主动地画,从而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体验不同材料带来的审美愉悦感。例如在色彩调和这一知识点上,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调色和配色方法后,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设计一个主题画教学环节,如“美丽的舞裙”这种色彩发挥空间比较大的主题,鼓励学生用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手法表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利用油水分离法体会油性颜料和水性颜料相互融合时产生的奇妙变化;用撒盐法营造朦胧又充满质感的背景;用喷绘法提升整个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他们真正能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绘画的独特魅力。
三、以创意为教学的目标
以创意为课程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我们都知道,学前美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把美术课程当做一種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做事专注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画出有创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面对同一绘画主题,有多少个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创意,因为每个人的天生个性和成长环境不同,决定着他看问题的态度和角度也是不同的,应该鼓励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体现在画面上。面对不同的绘画材料,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把创意放在首位,使材料能够最大的发挥优势。面对不同的作品,也不应该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尤其是面对幼儿的作品,更应该采用鼓励式教学。这样,创意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创作的不竭动力。在线描课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会根据老师布置的主题到网上查找图片,然后进行临摹。我们都知道临摹是绘画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面对初学者,正确的掌握临摹方法会大大缩短其在造型能力训练上的时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临摹方法呢?首先要动脑,也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学习其用笔方法和图案归纳方法;其次是再创作,在临摹过程对作品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果临摹时不动脑思考和记忆,只是手在机械的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丧失,也就是在面对一个新主题时,如果没有参考资料,头脑将是一片空白,这对将来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支撑。在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教学中既有来自教师客观的启发和引导,又有来自学生主观的创造和想象,它们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以创意为目标贯穿绘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让作品在形式上更有新意,也能在内容上更耐人寻味。
四、以情境引入为教学手段
情景教学法主要用在文学课上,是指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放映相关的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在绘画课程中怎样利用情境教学法达到教学目标?什么时候适合用情境教学法呢?这要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设置,比如在讲解色彩的情感属性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笔者会首先列举情感属性非常强的色彩,如红色,然后让同学们寻找身边常见的红色,并说出其带来的情感共鸣,最后根据大家总结来理解红色的情感属性,这样就避免了抽象概念给大家带来的困惑。再例如,在抽象线描课程的学习中,由于抽象线描难于解读,笔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将画家的生平以短片的形式做了简短介绍,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根据其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其绘画风格的转变。从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风格的演变也就从抽象化变得形象化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审美修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课堂情境教学方法的引入,笔者深深的体会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以情感为教学灵魂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一节优秀的课也是一样,教师要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要和自己的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把情感作为与学生互动的依托,因为绘画作品不仅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更是其性格的内在体现。能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绘画能力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需要教师要具备对教学的热爱之情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而学生如何做到与自己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呢?那就是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前提。只有认真的投入绘画,用心去画,才能与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才能产生热爱之情。例如,上写生课,当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它的美,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景色。晋代文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缢于海”,只有饱含这样的情感才会有更多情景交融的作品出现。
通过以上几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大批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课程的改革方向不是盲目的,应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性质及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相应的调整,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去探索,过程大于结果。将这种思想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将培养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教学主要目标,相信我国的学前美术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林琳,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孙宝斌.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