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位 岑雄图 黄树栋 吴幸谕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阳江 529500
[ 关健词] 尿激酶;静脉溶栓;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危害我国老年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1]。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缺乏特异性,为了阻止和挽救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组织血流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急性期治疗关键是尽早开通血管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灌注,快速改善半暗带的功能,同时尽早开通侧支循环,改善脑细胞线粒体功能,提高脑细胞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的耐受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止梗死病灶扩大[2-4]。现收集2015 年10 月~ 2017 年9 月我科使用尿激酶联合丁苯酞治疗48 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并将结果进行分组对比和统计学分析,旨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比较(± s)
基础疾病评分(分)实验组 48 27/21 67.05±10.33 2.42±1.10 18.25±17.38 16.97±1.57 43.65±5.80 4.71±2.72对照组 48 29/19 64.63±8.52 2.22±1.01 19.15±16.45 16.81±1.45 44.25±5.85 4.48±2.40 χ2/t 0.1714 1.2521 0.9279 0.2606 0.5187 0.5046 0.4393 P 0.6788 0.2136 0.3558 0.7950 0.6052 0.6150 0.6615组别 n 性别(男/女)年龄(岁)发病时间(h)用药离发病时间(分)NIHSS评分(分)ADL评分(分)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 年10 月~ 2017 年9 月收治的9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48 例,入组患者各项条件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发病在6h 内时间窗;(2)年龄在18 ~ 80 岁住院患者;(3)NIHSS 评分≥ 4 分;(4)头部 CT 无颅内出血,无责任病灶,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征象;(5)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者有心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者;(3)药物过敏者;(4)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性脑梗死;(5)1 周内用过抗纤溶制剂,抗凝和溶栓药物者;(6)凝血功能异常者;(7)妊娠者;(8)血压≥ 180/120mm Hg,以上 8 种情况的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开始前所有患者均有书面同意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1 对照组 发病6h 内应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静脉溶栓治疗,总剂量100 万U,加入100mL 氯化钠注射液中,在30min 内滴完,24h 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观察患者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同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予以降糖、控制血压、调脂、改善脑代谢、血液循环、抗氧自由基、康复理疗等治疗措施);24h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d 抗血小板聚集。1.2.2 实验组 发病6h 内同样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4h 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观察患者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同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予以降糖、控制血压、调脂、改善脑代谢、血液循环、抗氧自由基、康复理疗等治疗措施); 24h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 抗血小板聚集,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H20100041)100mL 静脉滴注,每日 2 次,两次用药时间间隔6h,连续使用14d,后改为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H20050299)0.2g 口服,3 次 /d,连续用至 90d。
1.3.1 评价指标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6],包含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 11 个项目,总评分为各项得分相加,总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小、恢复越好。评分标准如下:评分0 ~ 1 分为正常;2 ~ 4 分为轻度缺损;5 ~ 15 分为中度缺损;16 ~20 分为中- 重度缺损;21 ~ 42 分为重度缺损。(2)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标准[7],包括进食、床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总分为100分,评定标准:100 分为独立,75 ~ 95 分为轻度依赖,50 ~ 70 分为中度依赖,25 ~ 45 分为重度依赖,0 ~ 20 分为完全依赖。
1.3.2 疗效评定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8],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合评估ADL增分率来判断疗效。包括基本痊愈:增分率为86% ~ 100% ;显效:增分率为 46% ~ 85% ;进步:增分率为16% ~ 45%;无效:增分率< 16%。总有效率=(基本痊愈+ 显效+ 进步)/ 总例数×100%。
借助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评分用(x±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n(%)] 表示,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14d、90d,两组患者 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4d 治疗后90d F P实验组 48 16.97±1.57 10.15±1.65 5.41±1.72 12.4367 0.0000对照组 48 16.81±1.45 11.89±1.44 8.31±1.26 10.9498 0.0000 t 0.5187 5.5046 9.4233 P 0.6052 0.0000 0.0000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4d 治疗后90d F P实验组 48 43.65±5.80 58.57±7.42 90.62±5.95 13.9243 0.0000对照组 48 44.25±5.85 54.25±7.38 81.85±6.12 9.0197 0.0000 t 0.5046 2.8599 7.1184 P 0.6150 0.0052 0.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 AD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14d 、90d,两组患者 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ADL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治疗90d 后两组患者ADL 增分率评定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90d后ADL增分率的疗效比较[n(%)]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关健为尽早开通血管通道,恢复组织血流灌注,挽救缺血性脑损伤,保护缺血半暗带,加速神经功能恢复[9]。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恢复脑供血的最有效方法,可再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促使梗死面积缩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10-11]。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恢复血流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国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h 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证实尿激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2-13]。尿激酶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从而发挥溶栓作用[14]。丁苯酞具促进脑血管再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保护缺血脑细胞线粒体不受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阻止脑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15-16]。尿激酶溶解局部血栓开通患者闭塞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而丁苯酞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两者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更好提高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区循环,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与单纯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分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 评分、ADL 评分、效疗进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发病时间、年龄、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从表2、3 中可见,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4d、90d NIHSS 评分、ADL 评分都有进一步改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NIHSS 评分、ADL 评分都有进一步改善(P=0.0000);在治疗后14d 实验组NIHSS 评分、ADL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00),表明实验组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显效更快,作用更强,而神经功能康复进行性改善。从表4 中可见,以治疗后90d ADL 增分率评定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预后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协同作用,开通闭塞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及早建立侧支循环,更好改善脑区循环,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优于单纯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数相关较少,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大样本、更长观察时间的临床试验,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