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丽
摘 要:如今教育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让学生接收到更高质量且更有效的教育,而教育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年复一年探讨研究,教师们一直在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做着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从中提取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课程。于九月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条令,形成了新课改新课标的转变,期待从有效的教育资源中发展出更大的无限性。新课标的改革更加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师一味的教学中跳脱出来,将“教学”转变为“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程教学 体会与感想 新课改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
一、前言
新课标改革从根本上改善了原有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相较于学生的成绩或成果方面,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以及所发生问题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新课标注重了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从教师所提供的原有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从中教会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的重要性,不再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的有限资源。这样的改革需要教师的严格配合,实时为学生引导出一条充分发展的道路。在高中数学中,思维定势局限于老师的条例被打破,以至于这样使得课堂有了极大变化和改善。
二、新课标對于学生、教师及教育的更高要求
新课标更为注重学生的思维性、理解性和创造性,提倡让学生自己在应用中学习,已达到普通的课堂教学所不能深入的广度。不仅仅是在技巧的灵性和知识的丰富度上改革,更为注重的是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方法和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仅是对于课堂学习的一个总结,更是学生今后观念上的转变,通过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教会学生思考、改革、掌握,却也没有跳脱出教学原本的要求,而是在其基础上改革为更符合也更贴近高考的内容,实际适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通过悬念法教学,激发学生潜在思考
悬念法教学是通过一系列铺垫所设置下的悬念,让学生从中行动探索出学习的本质,例如许多教师会使用一些问题潜意识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也通过多样性的问题将系列性联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尤其适用于数学这样的理学科。
1.悬念或问题的范围与价值
悬念的存在必须有它的价值,不然就成了浪费时间的部分。如何设置悬念和问题成了教师中热议的话题,因为不同的问题选择会引导截然不同的方向。以学习概率的过程为例,如果巧妙地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找出教师所布置下的悬念答案,如“独立事件、组合事件、条件事件、互斥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异同点”。这样的一个问题必然是存在于教师的介绍之下的,将四种情况的本质定义传达给学生,但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甚至课堂交流的方式将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情景。从具体实例中读取问题的答案,就比如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以同样的两个掷骰子掷到双数的概率作为定数,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展现”于现实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应用实践中学习[1]。悬念的价值在于关联性,所以范围绝对不能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像骰子是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找到规律,而获得成就感。反之,如果是从未触及的领域,便不能带给学生熟悉感,更不能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兴趣关联到数学的缜密。
2.悬念或问题的表述方式
教学的目的在于清楚直观地带给学生知识上、价值上的收获,而新课标的改革更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如此一来,教师对于悬念或问题的语言表述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简洁明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认知和兴趣去尝试,而模糊不清的悬念只会让学生更加陷入困惑。数学上的许多概念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教师需要通过简单化的形式将概念生活化,比如高中数学中的“二项分布”,是一个建立于现实实例上的课题,但其中的概念却有极强的学科性[2]。如果教师直接从深邃的学科名词着手,并不能加深学生对于名词的印象,而是产生厌恶;事实上,二项分布的存在就是一个集合,可以通过信息的和搜集和运用(如运动会或义卖会的数据分析),直接让学生从生活中贴近的活动中找到数学的存在。而教师可以在此之后,再提出二项分布的概念,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以实时数据为引,自主完成了一个课题的探索,更是直接接收了数学上的理学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从发现问题、探索原因到寻求论证的过程,比教科书更为清晰直观地展示了深刻的概念性。
3.悬念法教学对于学生潜藏的影响
悬念法作为教学中最有效的法则之一,成了新课标的重头戏,但是在运用悬念法教学的时候,不能过度,更不能操之过急。初中到高中的课程是一个阶梯,很多的概念同时间附加于学生身上,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3]。例如,圆形和椭圆形的转换是高中的一个要点,几何需要严谨的推算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通过大框架下的悬念起到引导作用。由于学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一个全新的板块更需要的是老师的点拨和指导,而非一味的悬念设置。试问,在一个学生没有椭圆几何基础的时候,教师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去找出“求导椭圆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又能从何处着手?这样空虚不切实际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是难以解决的,导致对于学习数学兴趣的丧失,形成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打击了新课改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从新课标新课程中得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新改革的有效性可以大幅度提升,在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的同时增强教育性观念,让学生所得到的更有价值,体现了新课程的重要性。再者是对于教师的考核,由于更高的教学要求不单单受限于教材,则教师需要以最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进行分析并规整,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能达到预想中的高度[4]。然而除此以外,对于新课标也有所存在的隐患,由于数学是一门理解性较强的理学科,其中也不乏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绊脚石。学生自主探索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对于挫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可能会让学生丧失自信和兴趣,忽略了数学的魅力及系统性,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起到学习主体自发性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米静, 陈玉艳, 杨世暄.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浅析[J]. 社会科学:引文版, 2017(11):00352-00352.
[2]王鹤.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4):104-104.
[3]李伟. 探究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J]. 读写算:教师版, 2017(25):90-90.
[4]周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J]. 人间, 2016, 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