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飞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256-01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科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重视科学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以生为本,组织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体验并内化为科学素养。
1.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科學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效的科学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做自己喜爱的科学活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问题导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质疑问难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探求科学的奥秘。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用一个“小魔术”来设疑,教师先展示两个装有液体的透明水杯,分别为1号杯和2号杯,再展示一个新鲜的鸡蛋,同时让学生预测:鸡蛋如果投入1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入1号水杯中,学生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教师把鸡蛋从1号水杯取出擦干,让学生再预测:鸡蛋如果投入2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到2号水杯中,此时学生惊讶地看到鸡蛋浮在2号水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测:1号杯中的液体是清水,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在水里;2号杯中的液体是盐水,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此时,教师追问学生:一杯水中要加入多少盐鸡蛋才会浮起来呢?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课堂中教师应把学习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这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必须动脑动手,如果教师都束手无策,那么指导学生将是一句空话。首先,教师心中要提前预设几套实验方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土壤水分”实验教学中,预设以下实验方案:(1)在蒸发皿上罩上烧杯或盖上玻璃片,学生观察到烧杯内壁或玻璃片上有水珠生成。(2)也可以把土放入透明塑料袋内,扎住口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塑料袋内壁有水珠生成。(3)还可以把少许土放入试管内加热,通过看到试管内壁上方有水珠生成,继续加热水从试管口流出的现象,以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其次,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提示学生紧扣实验目的,还要思考以下问题: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的确定、预想的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填写及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最后,教师提示学生尽量想办法用上已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用多种方案验证同一个假设猜想,这样,不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通过比对学生还能找到最有效的实验方法和途径。
3.汇报交流,组织互评,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实验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评价。通常以一个小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教师点拨的方式交叉进行。汇报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仪器材料、实验过程及现象实验结论,学生汇报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述。如仪器的名称、单位、材料的数量、步骤的先后顺序、每一步骤的现象及其变化都要说清楚。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倾听汇报,及时组织学生对他人的汇报进行评价、评论并补充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教师要重视对探索结果的评价,重视对探索过程的评价,重视对知识能力的应用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最后,教师根据知识的创生点、易混淆点等启发学生相互质疑,论证补充,完善结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概念。
4.加强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精神就是敢于质疑探究,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引导学生树立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所谓的“眼见为实”,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恰恰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的反映。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且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实验验证。如:“塑料直尺不摩擦也会吸纸。”你恐怕不会相信这出自一位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口中。在教学中,通常都是把塑料尺在外套、毛衣、皮背心、红领巾等物体表面摩擦,使塑料尺带电吸纸屑、鸡毛等轻小物体。可有一次有一位学生的回答令大家震惊,他说:“老师,我不用摩擦也会吸纸屑。”他一边说一边做,“我只是把直尺藏在内衣里面,等几分钟拿出来,去靠近纸屑,也能把它们吸上来。”当时,我也被他的大胆和自信惊呆了。在表扬这位同学的奇特发现后,我引导其他同学开始做同样的实验,来证实一下这位同学说的是否属实。过了一会儿,有同学开始附和了:“是的,我的也行了!”“哈,我的直尺也能吸纸屑了。”噢,果真如此!于是我向学生解释:“原来,我们的衣服经常与皮肤接触、摩擦,衣服会带上静电,当塑料直尺放在衣服里面后,由于受到带电的衣服的影响,直尺也带上了静电,所以纸屑被吸上来了。在漆黑,干燥的环境下,我们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产生,这就是静电作用的缘故。”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只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涵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