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诗歌的诗学隐喻探賾

2018-08-29 19:20宋丹丹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福克纳威廉诗歌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早年的诗歌有着丰富的诗学隐喻内涵,他的诗歌植根于美国南方文化的土壤,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以一种虚构思维的独特展现过去和现在。本文借助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点对福克纳早期诗歌进行分析,对诗歌中的诗学隐喻的相关表现形式探究,深入挖掘福克纳对美学思维,思维科学的完美阐释。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诗歌;诗学隐喻;探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005-03

引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隐喻作为明喻的非说明性表达,属于模糊性指称(亚里士多德87)。隐喻借用一种温和而雅致的方式,让字词句既不太生僻又不太普通,可以很好地展现诗的艺术与文字的诡谲。福克纳作为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巨匠,虽然他自称“失败的诗人”,但是他青年时期所受到的象征主义大师的影响,犹如大江之源,潺潺细流滋养着他干涸的内心, 也为他后期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后人来说他每一时期的写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价值,然而国内外对于福克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极具美国南方特征的小说和散文书写上。在此方面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不够深入:从一开始,有学者以编纂者的身份将福克纳的诗歌编入“威廉·福克纳的密西西比诗歌”,(1979);也有学者以蒙太奇式的方式简介福克纳早期的诗歌嘉年华,“威廉·福克纳:早期散文与诗歌”(卡维尔·柯林斯,1962);也有学者从不同文化视角翻译出了“福克纳早期散文、诗歌与插图”(王冠,远洋)。对于福克纳诗歌的研究却从未有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对他诗歌的诗学隐喻角度的探賾更是没有被提上日程。

福克纳的诗歌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直观书写,福克纳借助隐喻让他的诗歌完成了从“简单的认知过程”到“复杂思维过程”的唯美蜕变,他将美国的南方风貌与现实的真实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他个人对于符号的运用与理解,画面的创造与语词的放置更是体现了他对诗学隐喻的纯熟应用。本文试从类比式隐喻的生成,语图互文后的隐喻展现,以及最终的意义诠释表现形式为理论视角,深入研究福克纳早期多部诗歌中的诗学隐喻的运用。

1.类比隐喻的生成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认为:“隐喻应当从有关系的事物中取来,一个人要有敏锐的眼光才能从相差很远的事物中看出它们的相似之点。”隐喻的产生是文学思维与世俗现实完美融合的结果,它借用一种隐晦而间接的方式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升华为深刻隽永的思想内涵。

福克纳的诗歌《牧神午后》中借以“律動美丽舞者”的“美国南方淑女”的隐喻,建构了现实与想象的一个互动空间,美国南方淑女的优雅、圣洁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在美国南方道德标准,社会礼教束缚下不可改变的悲惨命运的主题隐喻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首句“我穿越吟唱的树林追随”,隐喻了作者作为新一代美国南方作家对于美国南方文化以及美国南方淑女与礼教的充满赞赏的基本态度。“她流云般的头发和脸庞”,“宛如睡溪深处粼粼水光”,“或许像棕色的蜂蜜那样飞翔甜蜜生出翅膀”,“她旋转、飞舞,穿过手臂一样”,通过一系列对女性舞者的描写,隐喻了南方淑女高贵,美丽,神圣,纯洁的人人仰望的典型形象。然后“苍白,一行行像幽灵的手”,“暗淡而幽深的溪流航行”, “那里孤独的溪水潺潺流淌叹息落在月光漂白的沙地”,“衰老而疲惫的月亮,透过叹息的树林凝望”, “她们悲哀而迟钝的四肢和眉毛”,这一段充斥着一种悲伤,凄婉的基调,先前翩翩起舞的舞者渐渐失去了活力,被巨大的恐怖与哀恸所笼罩,眼里满是无法名状的感伤,通过对这些少女的描写,福克纳为读者展现了在南北社会巨大动荡下的美国南方淑女伤感,无措,悲伤,忐忑甚至有些无可理喻的典型形象,这种创造性的隐喻,展现了那种突如而来的巨大变化,将美国淑女的变化后所展现的悲惨境遇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接着,突然在这万籁之上,扑通一声,像某座洪亮而深沉的钟敲响”,“她们舞蹈,赤裸而冷淡—那是地球的巨大心脏,为春天而迸裂,在世界变老之前”,这些犹如创世纪般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声响,隐喻着南方世界在南北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蓄奴制以及种族主义的多重压力下即将要发生巨变,作为南方作家,他们不但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南方传统与文化无限自豪,而且也深谙自己的命运。诗中的舞女形象的原型是南方的贵族淑女,她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福克纳赋予了《牧神午后》的舞女不同寻常的命运与境遇,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淑女的深切同情,从而上升到了对南方社会衰落的思考。舞女以一种轻盈,脱俗,美丽,高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她的与众不同,像“热烈闪现的花火”,“落在我的四肢和颈脖上”,就正如美国南方淑女一样,在这个被称为“伊甸园”,被上帝许诺过的迦南之地高傲地生存着,她们是神圣的象征,是美国南方礼教与宗法的实体展现。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社会的巨大变迁,奴隶制与种族主义的废除,大大改变了普通南方人的思想,他们对过去的一切迷茫,怀疑,甚至是批判,而作为美国南方文化象征的美国南方淑女不可避免地也遭到了人们的否定,她们由此变得“暗淡而忧伤”,作为新一代的美国的南方作家,他们对故乡有着深刻的了解,炽热的感情和难移的执念,但是他们也深知固有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传统的文化观念必定无法再继续下去,唯有改变,才可使南方立于不败之地,“为春天而迸裂,在世界变老之前。”

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与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不言而喻。文学的创作与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才能体现其思想深度与教化功能,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的重要思想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语图互文的隐喻展现

据古罗马的普鲁塔克说:“西蒙尼德斯把绘画称作沉默的诗歌,把诗歌称作说出的绘画:因为画家表现的似乎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文学则是在描述和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普鲁塔克67)。这可谓是西方对于图画与诗歌关系最早的论述。文字与图画,同作为符号学里的重要元素,在表意与涵义的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图像学的研究里,图像,文本二者的关系更是密切,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环环相扣。

在《中国》这首福克纳的早期诗歌中,借往昔“骑士的荣光”与“古代封建王城的兴衰交替”来隐喻南方骨血的尊贵和现实南方社会的兴衰成败,描述出一副辉煌闪耀的巨幅图景。诗歌上阕以“尖沙粒,那些沙漠骑士横扫之地,游弋于你的金色往昔”开头,而后“命运在召示什么,此刻风轻吹,唯恐惊醒你的沉睡”,“在曾经辉煌崛起,无穷无尽遍布幽灵”,最后“就这样:谁撒播名声的种子,长成谷物让死神收割?”诗的上阕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王朝的兴旺与更替,在远古的过去,尖沙遍地的时代,骑士们如天神降临,他们不凡的风度,脱俗的礼节以及潇洒的外表令少女们倾心,而他们永不言败的骑士精神,对于公平竞争的执着信念,更是让无数人为他们称赞,那是属于他们的黄金年代。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许多,那些昔日具有高贵血统的骑士纷纷掉下了高高的神坛,命运的安排徐徐展开,夜里骑士们再也不能安然入睡。就这样,一个时代终结了,所有辉煌的一切都成为历史,物是人非,终究变成一捧黄沙随风而去。诗的下阕“流浪者们,以刀尖般锋利的面孔,漂游在辉煌的国君们巡视过的每条街上”,“在你白色的消逝的城里,而岁月在身后已闭锁如墙”开头,紧接着“我们凝视,你的星星曾经燃烧此处,我们失去信念”,“他们不知道你,也不会看见你魔法般的帝国”,最后“当手对流沙帘幕杀起回马枪,在吟唱的群星和耸起的金沙丘上”。这是一片异常萧条的荒园图景,昔日强大的城邦早已化作历史,只有那白色消逝的城墙可以见证曾经一切的存在,骑士与无数具有尊贵血统的贵族都已化作历史书上那毫无温度的名字,只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天地为家的牧羊人会造访这一片断壁残垣,也再也没有人会想起过去这里叱咤风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伟大的骑士与君主的英勇事迹。

詩歌以一幅连环画,两幅图画的形式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封建王族的没落与骑士的衰亡,隐喻美国南方贵族与骑士优良血统的没落,美国南方礼教与社会风俗的破产。诗歌中富有图画感的语言,更能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与深刻内涵。无法用只言片语表达的壮丽图景,在具有图画感的文字符号中构建出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与荣辱,深层次窥到了美国南方过去的辉煌与衰落,如那皇城早已随风归去。孤独的流浪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作者的抽象展现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历史交汇的结点,美国南方那逝去的荣光不再闪现。

形象或者图像在文学理论中,常常被认为是通过语言再组合而形成的次加工产物。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图像,必定有其既定的文字符号与文学基础。而在文学作品中,形象或图像多是作者将自己想法与观念外化的虚拟现实,由此可见,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不可分割。“语像与图像”,“叙事的停顿与凝视”(陆涛3),图像叙事与文字说明共同创造意境与意义达成。福克纳的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早期的诗歌,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无一例外地让人有着画面般的直观感受,语图互文,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也是他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3.隐喻的意义形成

“使得诗具有这种有机作用,能够融合内外,心物,形上形下,则是诗里象征或者隐喻的功能”(高辛勇39)。隐喻意义的最终形成,是意象生成,图文展现与自身文学素养理解的共同展现。在意象学的领域中,它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隐喻甚至是相同隐喻间意义也许也会千差万别,而最终意义的形成,是不同意义与现实之间互相妥协,协商的合力结果。

在福克纳的早期诗歌中,无论是《牧神午后》中的“轻盈的舞女”,“我”无可奈何却等等待变革的满心期待,《中国》里“颓败的昔日城墙”,“止戈的骑士”,“无奈见证王朝荣辱的街边流浪汉”,《萨福体》里“阿佛洛狄忒女神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水泽女神之歌》“悲伤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于过去的深切思考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作为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结点的福克纳,在蓄奴制与种族主义的弊端日益展现,以及北方文化与商业经济双重打击下,他已不再盲目地自信,他开始用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过去曾经迷信与骄傲的一切,而南北战争南方败北的悲惨结果让他彻底醒悟,属于南方传奇也渐渐被人遗忘。而重农主义,重视宗教礼法,关注传统道德和拒绝资本主义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乌托邦式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终于要画上句号。美国南方人心中有着永不灭的“六大神话”(周文娟37)。从他们的祖先开始,便认为自己有着高贵的贵族与骑士血统。随后,他们在美国南方这片土地上过着伊甸园的生活,自给自足的种植园经济让南方人普遍满足,大力推崇以农业为主的美国经济。经济财富大量满足的南方庄园主们,继承了美国南方的尊贵血统,以骑士与贵族后代自居。南北战争虽败,但是他们却依然固执地认为,他们是为自己家园而战,为自己荣誉而战。在他们心中,即使黑人在形式上已经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是他们依然认为黑人生来与白人不平等,生而为奴隶的黑人始终无法与白人相提并论。除了黑人,普通南方淑女也无法享有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权利,他们是高雅,圣洁,神圣,富有教养的象征,对于个体而言,他们的存在没有丝毫的意义,他们被社会与礼教两个巨大的枷锁束缚着,永远无法挣脱。

福克纳的诗歌,虽说是早期的作品,成熟度与表现力上依然有着少许欠缺,但是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象的展现,都是多重意义展现的合力结果,美国南方的“六大神话”,时时刻刻贯穿于福克纳的写作当中,每一个意义的背后,都有着“六大神话”的影子,作家与作品都是复杂的思想与内涵的产物,绝不是单调的意象与意义相加的结果,作家的体验与社会阅历,也会展现无遗。而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全部外向表现在隐喻的展现与意义表达上。

结语

诗歌是美学与韵律学的双重表达,它借助隐喻使文字与表意更加具有艺术鉴赏性,文之言而可信。借助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类比式隐喻等创造性对于诗歌隐喻的独特阐述,福克纳诗歌中深刻的南方文化底蕴更会得到完美挖掘,这也为日后继续研究福克纳诗歌开辟了一条道路。

深刻探究,福克纳的早期诗歌中不乏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展现,他运用诗学隐喻的多种方法,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现了南方社会生活图景的众生百相,使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得到了深刻展现。他的思想不仅超越了社会与历史,而且透过了时代的籓藜,他用自己魔力一般的文字勾勒出了他眼中南方的雄奇与衰落。他是一位矗立于过去与未来的一位伟大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尽情挥洒的恣意与豪迈,他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鉴于此,他的早期诗歌从诗学隐喻的角度去研究更加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福克纳这一位伟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深刻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7页.

[2] 普鲁塔克.《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包利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3] 陆涛.《中国古代小说插图及其语——图互文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4] 高辛勇.《修辞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5] 周文娟.《在历史与未来中穿行——多维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6] 威廉·福克纳.《水泽女神之歌——福克纳早期散文、诗歌与插图》,王冠 远洋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宋丹丹,1995年5月30日,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文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福克纳威廉诗歌
诗歌不除外
破耳兔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没见到他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一粒沙子
威廉·福克纳的《熊》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