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菊
(海门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100)
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较为常见,具体指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观指证,临床诊断显示心肌代谢异常、心电活动和左室功能存在明显异常情况,但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缺乏,早期特异性不明显。但是心肌缺血危害较大,会直接诱发心肌梗死或猝死情况,必须给予患者及时救治,而及时准确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情况是临床救治的基础所在,基于此临床日渐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方式探究[1]。目前针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尚无标准诊断方案,临床多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测,其能够准确检出心肌缺血情况,并能反应病情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信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诊断结果及临床特征,现详述如下。
2016年5月-2018年5月,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断的心肌缺血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 27例,年龄 45~68岁,平均(56.73±2.6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1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1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例,变异性心绞痛11例,单纯冠脉狭窄患者6例,排除心房纤颤、传导阻滞或药物影响ST段偏移患者,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
全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使用我院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选取MavF、Mav5和Mav1三导联,监测时间持续24h,同时医生记录监测期间患者服药、休息、进食、活动和情绪变化等情况,若出现症状异常情况需及时记录,标注起始时间。监测结束后由我院专业心电图医师对记录的结果进行回放分析,具体采取系统自动分析和人工矫正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处理ST段偏移情况。
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标准: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心肌梗死治疗指南》[3]相关内容,具体标准如下:(1)基线 ST段处于等电位线上,并明显降低,形态表现为水平型或者下斜型,降低幅度超过0.1Mv,测量位置选取J点后 0.08S;(2)ST 段移位时间超过 1min;(3) 两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超过5min,当患者缺血事件发生超过2次,结合日常记录,若当时无心绞痛情况,则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结果呈阳性。
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发作高峰期;对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降低情况和缺血持续时间。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37例,占比63.79%,有症状心肌缺血21例,占比36.2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ST段下移共521阵次,高发时段为6:00-12:00,共计 277阵次,占比 53.17%,12:00-18:00共104阵次,占比 19.96%,18:00-24:00共 95阵次,占比18.23%,0:00-6:00共45,占比8.64%。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降幅大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持续时间长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ST段降幅、持续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ST段降幅、持续时间比较(±s)
组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t值P值例数(n)37 21 ST段降幅(mv)0.22±0.06 0.17±0.04 3.407 0.001心肌缺血持续时间(min/次)7.11±1.22 20.35±2.45 27.521 0.00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心脏超声、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存在明显的心肌缺血指证,但是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具有起病隐匿、发病范围广且危害较大等特征,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因此临床日渐重视其发生规律和发病特点研究,以此能为后续诊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价值较高,其不受患者日常活动限制,并能反应患者心肌缺血程度情况,且其属于无创诊断方式,患者接受度较高。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多无明显痛感,究其原因与如下方面相关[5-6]:(1)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疼痛感知能力出现障碍,导致传感通路受阻;(2)患者疼痛阈值较高,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较弱,敏感性较低;
(3)患者存在缺血预适应情况,心脏出现短暂缺血后,出现耐受性,对随后出现的长时间、严重缺血损伤耐受性较高,抑制了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导致心脏产生预适应情况,具体表现为心肌顿抑,减轻了心肌功能损伤程度;(4)在心肌缺血发生早期,患者体内脑啡肽、内啡肽浓度较高,从而发挥较强的阵痛作用,加之病程早期患者心肌缺血程度较小,未达到患者心绞痛阈值。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早期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患者主观特征不明显,需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断工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37例,占比63.79%,有症状心肌缺血21例,占比36.2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521阵次,高发时段为6:00-12:00,此时段共计277阵次,占比53.17%;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降幅大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持续时间长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特征,其发作高峰期为6:00-12:00,而发作次数最少的时间段位0:00-6:00,与临床早已证实的心源性猝死等情况发作规律相似[7]。同时患者夜间缺血性ST段下降持续时间较长,究其原因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脉阻力增大,血流迟缓等相关,提示夜间需加强抗心肌缺血治疗,并且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此状况与患者心率加快相关,患者心动过速、心肌张力(收缩力)增强、耗氧量增加均会诱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治过程中需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可对患者24h内任意情况和任意时段症状进行监测,同时医护人员记录患者日常服药、进食、睡眠等情况,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了解患者心肌缺血状况、严重程度和进展等情况的同时,能够准确判断患者心肌缺血诱发因素,基于此为后续诊治工作提供权威且全方位的信息。
综上,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特征鲜明,在具体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