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兴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神经疾病,其病理学基础以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闭塞为主。在治疗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为促进血管再通和挽救缺血半暗带,需在时间窗内促使脑组织得到有效灌注,而溶栓治疗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1]。本研究分析了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报告如下。
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月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分组。动脉溶栓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43-82岁,年龄(60.67±8.41)岁。发病时间 2-5小时,平均(3.51±0.13)小时。静脉溶栓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 42-82岁,年龄(60.17±8.26)岁。发病时间2-5小时,平均(3.46±0.21)小时。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静脉溶栓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用阿替普酶,0.9mg/kg用药,先给予1/10剂量静脉推注,后将剩余量和生理盐水混合后1小时内静脉泵入治疗。
动脉溶栓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DSA图像下,置入Tracker至梗死部位,再给予2mg阿替普酶注入,每次注入后均进行血管造影。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90%以上,症状消失;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45%-90%,症状改善;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18%-45%,症状缓解;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进展。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
动脉溶栓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归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如表 1。
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动脉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如表2。
动脉溶栓组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相比较[n(%)]
表2 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相比较(±s)
表2 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相比较(±s)
注:每组前后比较,#P<0.05;两组组间比较,*P<0.05。
组别静脉溶栓组例数(n)42动脉溶栓组42时期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15±2.21 12.13±0.69#*21.20±2.25 17.45±1.32#血清 NSE(μg/L)18.38±0.25 10.71±0.32#*18.25±0.21 13.29±0.69#S100B(ng/mL)0.54±0.16 0.11±0.01#*0.53±0.15 0.21±0.01#
表3 两组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相比较[n(%)]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严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明显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改善血供,恢复神经功能。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一般选择溶栓手段[3-4]。而溶栓手段不同还可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溶栓主要分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两种,其中,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和静脉溶栓比较,可更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改善血清学指标和患者预后,这和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可将时间窗延长至发病后6小时,显著提升靶点血药浓度和血管再通率相关[5-7]。
本研究中,静脉溶栓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结果显示,动脉溶栓组急性脑梗死治疗转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动脉溶栓组治疗后半年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动脉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表达水平、S100B表达水平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
综上所述,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清学相关指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