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君 黄雨薇
摘要:高校中文系通过開设吟诵课程、组建诗社、举办论坛成为吟诵普及受众、培育传人之重要依托。本文剖析南京师范大学古诗文吟诵选修课与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运作实例,探析吟诵先发展后规范、与诗词创作结合、高校与中小学联动等模式的成效与不足,为高校吟诵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吟诵;传承;教学;高校诗社
传统吟诵对学习者的方言声律、运气发声、文学素养要求颇高,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系课程为吟诵提供教学土壤,然亦面临师资匮乏、教时有限、政策缺位诸多阻力。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吟诵课程二十四载、辅仁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成立诗社的实践于此有所启示。
南师中文系教授陈少松先生自1987年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听课学生由本科生扩至研究生、本校扩至外校;课程由自主选修升为主干选修,且定有教学大纲。陈先生注重导入激趣,选教美听的吟诵调令学生直观体验其美,针对诗体风格教吟多种调子、赏析其他名家音频丰富其趣,并以实例阐明吟诵于古典文献、师范、播主专业学生均具实用与审美价值。陈老融理论、欣赏、实践于一炉,布置类推套吟作业培养举一反三能力,期中、期末评点学生当众表演,激励学生参与吟诵交流赛事[1]。吟诵课程于2010年因陈老精力有限停开,此后古代文学课堂偶闻其声,上过陈先生吟诵课的青年教师或短吟一首,或播放吟诵音频仅供学生了解,显示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具、掌握多种吟调师资匮乏的遗憾。南师文学院近年成立社团“吟诵学堂”,每周由研究生逐句口传,教授数十名本科生吟诵一首诗词。吟诵学习资料限于每周一首音频、缺乏指导教师、活动场地保障,难于恢复成陈老开授吟诵课程时的盛况。
相较南师开设中文系课程,淮阴师范学院于2007年成立采菊诗社,配文学院教师指导,采用“先发展后规范、广种薄收”的社团模式传播吟诵[2]。在校方加分政策吸引下,诗社每年纳新约两百名大一社员,每周由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两次吟诵晨会,并在节目排演中遴选吟诵骨干。随着练习深入,社员流失、社外人士评价吟诵不美听现象在所难免,社团坚持普及教学扩大影响,同时挖掘尖子生将吟诵与汉舞、民乐结合的才能,在发展中规范运作模式。每年换届坚持留社的吟诵骨干虽少,但数量稳定、投入程度高,形成生生互授、届届相传局面。此外,诗社每年参与“古韵新妍”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会,与辅仁大学东篱诗社、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等切磋交流;定期前往周边中小学开展吟诵教学,或在传统节庆、雅集表演吟诵,成为锻炼社员吟诵技能、弘扬传统文化双得之举。然诗社目前以摹仿名家、民间广为流传的吟调为主,面临诗词原创能力不足、把握吟诵与吟唱、出新与异化关系的困境。
无论高校中文系开设吟诵课程亦或组建吟诵社团,凭个人之力均难于自立,背后离不开校方宽松氛围营造、教育政策引导、资金场地供给等支持。吟诵教师自身学养魅力、选教美听而避开不美听的吟诵曲调,或引入丰富的表演形式固能激发学生入门兴趣,欲培养“绝学”传人,哪怕是能上台示范吟诵的学生,仍需学生课余、社团排演之余自下苦功、教师长期耐心指导。小班化的吟诵教学在师资匮乏、课时有限的中文系本科难以实现;吟诵社团运作模式更为灵活,却因社员所学专业相异难以凑齐排练时间,存在一定松懈风气。
面对高校吟诵传承的诸多困境,起步阶段不可急于求成,数百名中文系学生接触吟诵后又一两个显出学习兴趣已是慰事。一方面,校方可联合吟诵学会、非遗文化保护机构举办“吟诵进校园”普及类讲座、文化活动,“广种薄收”;另一方面,面对时兴的“经典咏流传”等诗词音乐节目与传统吟诵的出入,可在激发青年关注后发起对吟诵“守正本”与“发新枝”问题的积极探讨,于发展中规范做法,而非因噎废食。当下部编版语文教材推出配套古诗文诵读音频,若掌握吟诵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前往中小学任教,将在基础教育学段培养学生对吟诵、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缓解吟诵传人年事已高、青黄不接的困境。因此在高校中文系推广吟诵,不仅能丰富古典文学教学手段、深化学子人文素养,且能为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储备掌握吟诵的师资,值得求索。
参考文献:
[1]陈少松.从事吟诵教育二十四年感言[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12).
[2]秦德祥.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