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2018-08-28 09:44王淑平宋国梁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易经道德经弟子规

王淑平 宋国梁

摘要:对“学子”来说,学习文化课固然重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问题,先“学做人”更重要,学会做人,则会把“事”做得更好。

关键词:《道德经》;《弟子规》;《易经》;自然规律;教书育人;阴阳平衡;社会安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依据、效法、遵循”之意,其大概意思是说:人生活在大地上,就要遵循大地的法则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万不可急于求成、一夜暴富、一口吃个胖子,比如,按照自然规律养鸡、养猪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可以出栏,人们吃上味道好,也不得病。而如果使用“快速育肥”添加剂,鸡和猪的生长时间明显缩短,大家觉得吃不出香味了,并且对人体还有副作用,这是典型的“揠苗助长”,那么,对孩童的教育也是同理;大地要遵循上天的规律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好吃应季水果蔬菜,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应天意,能够得到最好的营养;天体星球的运转依据其固有的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是遵循自然规律。”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人、地、天、道”,都要效法自然,这是《道德经》的核心。

《弟子规》这本书就是按照“道法自然”规律,给学童们所立的生活规范,《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原意是说:《弟子规》这本书中讲的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规定了学童们必修课程: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同时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有爱心,还要时常亲近有仁德之人,向他们学习,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以上这些事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非做不可的。如果你做到了还有富余的时间精力,就去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成人、再成才。”要成才,需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我国80后、90后,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家长们大多要想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文化课上,把考大学当成了孩子唯一的成才之路,在教育方面有所缺失,断片了!不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而直接学文,从小就开始学习认字、算数,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违背了天道、违背了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一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迷茫、没有目标,目无尊长、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无安全感、自我保护欲特别强。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深感责任重大,教师就是要“传道受业解惑”,不仅仅教授文化知识,而是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那么家长们也感到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大学问,究竟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小孩,从小养成个良好的习惯,对促进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去哪里寻找这些自然规律呢?被誉为“群经之首”、“文化之源”的《易经》,就是讲的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性,它是我国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指导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一种规律,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准则,可以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可见古人多么重视易经智慧。

那么,《易经》从哪里来?

从易经系辞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远古时代的伏羲氏,传说他仰观天文,俯察山川地理,中间观察鸟兽的纹理、人与动物生活习性、人与万物生长发展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来做记录,首先以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而后又以八种自然现象来概括宇宙万物,再将八卦两两相组合,就得到了64卦,64卦对应64种自然现象,每一卦有六爻,总共384爻,则对应人间处境384种。古人用卦来记录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性,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的伟大之处:向大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当时因为还没有文字,所以用符号画卦来记录。传说到了殷周之际,由周文王及其子作卦辞、爻辞,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为周易作传,即十“翼”,这就是说《易经》是由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历经上古、中古、近古时代横跨几千年。

由此可知,《易经》记录的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性。“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学易,又把《易》用到生活中去。

《易经》的核心是“卦”,用“卦”来表述事物,大部分人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这是片面的理解。“预测”固然是他的一个独特功能,因为他总结的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当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完全可以推测未来,这些规律就如同数学中的“定理、定律”,应用到每一道数学题中,就可以解出答案。天气可以预报,那么人、事、物的未来也同样可以预测。《易经》另一功能,是由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体验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此时强调的是德行、能力与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的学生问我:老师,听说你会易经,给我算一卦,看我这学期考试能过关吗?我回答说,我不用算也知道结果:只要你按照学院规定去做了、执行了,你肯定能过关,否则,肯定过不了。这就是易经的最高境界:“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结果自然是吉利的。所以说,《易经》不是讲知识,而是教给我们伟大的智慧。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易经》有64个卦,排在第一位的是“乾卦”。乾卦是典型的教我们做人做事,乾卦的六个爻的爻辞分别是: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是“或跃在渊,无咎”;九五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是“亢龙有悔。”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人在少年时,要努力学习(并非仅仅是文化课),提高修为、培养实力,不宜到社会上有所作为;具备了一定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比如大学毕业后,初入社会,最好能够遇到“德行完备之人”的引导和提携,这样才有利于你的进步;當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之时,千万不可懈怠,还要谦虚谨慎、日夜精进;当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有了较高地位之时,更要“居安思危”,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就可能坠入深渊,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比如,曾经很风光的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就是因为言语上的失误,而经历了人生的“低谷”。

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来源于《易经》的“乾卦和坤卦”。“易,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成语都出自于《易经》,比如“错综复杂”,教导我们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但看表象,还要看内部实质。

我在教学中提到,要学生提高自己的情商,有部分同学不明白“情商”这个词语,理解为“感情、谈恋爱、找对象”,我说,你们常说“找对象”,“对象”这个词语哪里来的,它也是来源于“易经”,他的原意就是“阴找阳、阳找阴”,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男为阳、女为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阴阳和顺,则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风调雨顺,物生依时,草木茂发,人的精神旺盛,家庭和谐,社会安定;阴阳杂逆呢?万物变化就出现异常,日月不明,四时错乱,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引发各种不顺和异常。

总之,我们教学任务包括两个大内容:一是讲授文化课;二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的学生,虽然是大学生了,但是,他们对生活还是很迷茫,从小到大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考大学”。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任务完成了,下一个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所以就开始松懈,不再愿意学习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文化修养,充实自己,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傅佩荣.我读易经[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易经道德经弟子规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易经·序卦》探微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弟子规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经》里的《天演论》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