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照欣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有些数学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强调智力教育的同时,企图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计算思维习惯的养成,幫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计算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关键词】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计算思维
学生数学计算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不应该急于求成,企图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机械养成,那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过多的“犯错”也会影响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自信心。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计算教学观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有足够的耐心,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计算能力缺陷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准确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有的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一些运算法则没有进行准确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调入“陷阱”,或者出现数学计算思维上的偏差,最终影响到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小学数学的计算,涉及到的数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多的,很多计算习题的准确解答,需要学生建立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能够实现多个数学知识的整合运用,如有的题目在计算中,会涉及到加、减、乘、除计算的多种法则,涉及到多个定律或公式,学生只有实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保证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例如,在“1718×910+1718÷910=( )”的教学中,其中会涉及到分数乘法运算、分数除法运算、加法运算、约分等数学基础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计算思维习惯,那么学生就很难进行正确、快速的运算。
二、让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建立起计算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有的小学生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对数学计算缺乏自信,对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缺乏兴趣和热情。究其原因,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的计算教学受到了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于信赖“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机械性、强制性的培养,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让学生在计算学习中缺乏对于计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手段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的计算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计算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在计算中积累经验和信心,收获快乐感、成就感,最终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其中会涉及到“人民币简单运算”方面的计算教学,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组织“购物游戏”的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店员、营业员、消费者,看谁在付款、找零等计算活动中算的对、算的快,让学生在游戏角色体验中感受到数学计算的学习价值与乐趣,在“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中实现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数学解题方法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碰到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时,才能选择最简单、最高效的计算方法,快速获得题目的答案。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某一题目,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灵活自如,如在数学选择题的教学中,就要掌握代入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等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这些解题方法快速、高效,能够降低学生犯错的概率,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适应性。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数学计算题,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减少学生对于“解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24×99=( )”的计算中,如果学生只是进行常规的乘法计算,那么计算过程、计算量都相对复杂,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将题目进行转化,将会降低计算量,甚至通过口算就能获得答案。如将“24×99=( )”转化为“24×(100-1)=( )”,那么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计算难度将会得到有效的降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信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系统培养。
四、注重对学生计算错误的科学纠错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在很多时候是建立在错误之上的,只有不断的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计算能力才能实现持续的提升,所以数学教师对于学生在计算中所犯的错误,一定要平常心,重视学生错题资源的教学利用。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计算思维能力也不是很强,计算过程中的注意力也可能不集中,所以计算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对于学生在计算中所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错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计算错误的科学讲解,并将这些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和整理,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断纠错中实现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如有的学生在“24×99==24×(100-1)=2400-1=2399”的过程中,虽然这个学生在解题时知道使用乘法分配率来简化计算过程,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这类错误,数学教师可以先分析学生计算犯错的思维过程,找到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这样学生再碰到类型的数学题目时,就可以避免数学计算的重复犯错。
五、加强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计算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低犯错的可能性,提高数学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准确性。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隐含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有效掌握,这是学生能够准确解题的基础。其次,数学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数字、运算符、公式以及计算过程都要书写完善、准确,减少笔误、漏写等情况。再次,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数学验算可以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计算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从而提高计算解题的准确性。
六、结语
总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积极关注的教学课题,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计算教学观念,还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计算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信心和良好习惯,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于数学计算学习的热情,实现计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探究[J].求知导刊,2014,(10) :92.
[2]黄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18) :88.
[3]白小卫.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周刊,2017,(16) :71.
[4]钱惠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科学大众,2017,(0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