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倾向性视阈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

2018-08-28 08:47李华健韩宗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效能个体

李华健,王 峥,韩宗义

一、研究目的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中规划并要求:“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终身体育的核心问题是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目前体育锻炼习惯成为众多学者热议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关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界定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习惯是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它是一种稳固的条件反射,是长期重复刺激逐渐形成的。其概念主要反映了“运动性”和“习惯性”两个特征。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性”作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的资料较少。早期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影响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体育态度,体育动机,体育兴趣等。莫连芳(2007)等人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标准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至少30分钟,运动强度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分钟);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1]王坤(2011)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分为3层,锻炼习惯的3个组成部分包括“思维模式”“锻炼效应”和“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情境下进行反复的体育锻炼实践,最终形成行为定势和思维定式,并且具有积极性、稳定性和自动化。[2]

时间管理倾向性是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个体社会性格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无存储性、不变性和不可替代性,却可以对其进行管理和使用。学者黄希庭(2001)认为,个体运用时间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人格倾向,可称之为时间管理倾向。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间管理的概念,参考其他领域中与时间管理相关的论述,结合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理论研究,提出了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的三维度结构,最终编制出《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性量表》。通过多方论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测评。他大胆提出设想,时间管理倾向性既然是一种人格特征,它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可能具有预测作用。[3]

综上所述,在2001至2007年间是国内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的高峰期,有关于时间管理倾向性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近五年内将其与体育锻炼习惯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少。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对时间管理倾向性与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成果,讨论通过培养时间管理倾向养成和保持体育运动习惯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天津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90份,有效问卷476份。被试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特征描述

(二)研究工具

量表1:大学生锻炼习惯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王坤(2011)研究编制的大学生锻炼习惯情况调查问卷,用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和研究。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包括26个项目,3个维度:锻炼行为、思维模式和锻炼效果,各项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7,其结构公式模型分析表明,该量表的χ2/df=2.571,TLI=0.928,CFI=0.946,LFI=0.947,RMSEA=0.058。该量表的绝大多数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适用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和研究。[4]锻炼行为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其锻炼行为的稳定性越强。思维模式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自动化程度越高。锻炼效果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锻炼效果越好。

量表2: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采用黄希庭等人(2001)研究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用于研究我国青少年掌握和支配时间的人格特征。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包括44个项目,3个维度:时间价值感(α=0.747,包括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时间监控观(α=0.823,包括反馈性和时间分配、设置目标、优先级、计划性),时间效能感(α=0.786,包括管理行为效能和管理效能)。[5]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待时间的价值和功能的稳定的态度与观念,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对时间利用和掌控的观念和能力,它通过实际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例如时间分配、计划安排、目标设置等一系列的监控活动。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利用和控制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出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和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预判,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研究程序及数据分析

以纸笔形式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主试经过严格培训,采用相同的指导语。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填写问卷。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现状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各因子情况均属于中等,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均处于中等水平。

表3 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比较

注:**p<0.01,***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学生在锻炼行为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男生的锻炼行为稳定性高于女生。不同性别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思维模式的自动化程度高于女生。

对不同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上做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

表4 时间管理倾向和体育锻炼习惯相关比较

注:**p<0.01,***p<0.001。

从表4可以看出锻炼行为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思维模式与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锻炼效果与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体育锻炼习惯的预测作用

以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为预测变量,以体育锻炼习惯为反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对思维模式、时间效能感对锻炼效果分别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见表5。

表5 时间监控观对思维模式、时间效能感对

依据表5的统计结果,建立时间监控观对思维模式、时间效能感对锻炼效果的回归方程:时间监控观(X)对思维模式(Y):Y =13.094 + 0.12X;时间效能感(X)对锻炼效果(Y):Y =17.063 + 0.178X。

(二)分析

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根据《锻炼习惯情况调查量表》评价方法中各维度得分相加分值越高效果越好的标准,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按照量表中各选项对应的分数,可以将体育锻炼习惯按优劣分5个等级:低级(1≤平均分<2)、中等偏下(2≤平均分<3)、中等(平均分=3)、中等偏上(3≤平均分<4)、优(4≤平均分<5)。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所示:锻炼行为平均分为3.027,其稳定性适中;思维模式平均分为2.967,其自动化程度适中;锻炼效果平均分为3.653,其锻炼效果较好。以上结果说明,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习惯总体情况属于中等水平,各方面均需加强。个体最好能够仔细对自己的锻炼经验和体会进行整理归纳,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行为的自动化程度,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6]

根据《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评价方法中各维度得分相加分值越高效果越好的标准,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按照量表中各选项对应的分数,可以将时间管理倾向按优劣分5个等级:低级(1≤平均分<2)、中等偏下(2≤平均分<3)、中等(平均分=3)、中等偏上(3≤平均分<4)、优(4≤平均分<5)。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所示:时间价值感平均分为3.689,其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较高,个体的时间价值感是基础,此数值表明个体对待时间的态度的稳定程度较好。时间监控观平均分为3.457,其设置目标、计划性、优先级、反馈性、时间分配等各项能力较强,该维度得分水平说明个体有较好的时间观念,可以较为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时间效能感平均分为3.624,其管理行为效能和管理效能较强,得分表明个体对自己时间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行为有较好预期,此项得分高对个体时间监控情况具有促进作用。[7]

性别在两量表各维度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男生锻炼行为稳定性高于女生,男生思维模式的自动化程度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态度不同有关,相较于女生,男生可能更乐于开展体育活动,会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这使得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要优于女生。

2.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分析

时间价值感关乎个体时间的态度与观念层面,与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相比,它与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均最弱,并且与思维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产生态度观念到付诸行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项相关结果可以推测,相比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时间观念层面和体育锻炼活动层面之间存在更多的因素或者更多的过程,该情况比较符合客观规律。[8]

时间监控观是个体时间控制能力的体现,此项得分高说明个体安排计划、设置目标和分配时间等一系列外显行为上表现也较好,这些外显行为对个体要做的各项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必然也包括对于锻炼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时间监控观可能通过外显行为对个体的锻炼情况造成一定影响。

时间效能感和量表1的三个维度之间都有显著正相关。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问卷2编制的理论基础之一,或许可以分析这一现象。自我效能是通过自身能力完成某种任务且达到预期结果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所说的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利用与安排时间的预期和信念。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锻炼行为变化的早期阶段,其作用相对较弱;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动力定型日趋稳固,自我效能的作用也随之显著。自我效能感可能对于时间效能感和量表1三维度之间关系存在某种中介或者调解作用,可在后续研究中对此进行探索。

两个量表在六个维度上共有8个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践验证了之前研究者的推断,时间管理倾向性这一性格特征确实与个体行为密切相关;体育锻炼习惯越好,时间管理倾向性越强,反之,时间管理倾向性越强,体育锻炼习惯越好。[9]

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体育锻炼习惯的预测作用分析

在验证了两个量表存在相关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两个量表的回归分析。建立了时间监控观(X)对思维模式(Y)和时间效能感(X)对锻炼效果(Y),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维度分别预测体育锻炼习惯的思维模式和锻炼效果情况。

通过数据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到,量表2的时间监控观对量表1的思维模式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时间监控的能力越强思维模式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动力定型,达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量表2的时间效能感与量表1的锻炼效果也是如此,当个体的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与管理效能日趋高效,那么其锻炼效果就会呈显著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其中男生锻炼行为稳定性高于女生,男生思维模式的自动化程度高于女生。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与体育锻炼习惯显著相关,体育锻炼习惯越好,时间管理倾向性越强,反之,时间管理倾向性越强,体育锻炼习惯越好。

时间监控观对思维模式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时间监控的能力越强思维模式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动力定型。

时间效能感与锻炼效果紧密相关,当个体的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与管理效能日趋高效,其锻炼效果就会呈显著状态。

(二)建议

通过训练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因素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水平,可促成和保持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着重培养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自动化程度,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同时开展体育锻炼价值教育,增强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提高个体养成和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指导个体选择适合自己且时间上易于坚持的锻炼方式,提高个体养成和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可能性。

学校尽可能提供多种体育锻炼的设施、场地,鼓励成立正式和非正式的体育锻炼团体组织,开展科学锻炼的方法教育,进行比赛等交流活动,提高个体养成和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兴趣,创造外部条件保障。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效能个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