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是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民工子女学校这一特殊背景作为视角,对其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探讨,从该类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民工子女学校;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随着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之后,逐渐将孩子也带到了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为此,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民工子女读书的政策,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有的地区还专门设置了民工子女定点中小学。在这一类定点学校中,由于面对的是一群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民工子女,有着不同地域的习惯,不同的小学知识背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得不到家长悉心照顾和教育,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无疑给学校和老师增加了负担,教育中,要对每一个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科学养成,在教学中,学科教材内容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学生,尤其是在难易程度上很难把握。因此,在这一类学校中,为了更好地使民工子女获得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服务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达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和课程目标,对民工子女定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必要的、适切的策略。而本文主要针对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中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探讨。
二、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1]4因此,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的,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的一切可用资源都可以是课程资源。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能直接进入语文课程的,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素材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的是间接作用于课程的那些对象。它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物力、场所、媒介、环境等。当然,这两类课程资源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课程资源既是课程的素材又是课程的条件,比如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
2.根据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馆、实验室、校园广播、文艺演出、运动会、演讲比赛、讲座报告等等;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即为校外课程资源,博物馆、展览馆、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家庭、社区等。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可以包括这两种课程资源。[2]52-53一般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应该占主要地位,但校外课程资源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往往忽略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可以拓宽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建设的广阔前景。
三、民工子女学校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
(一)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意识淡薄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局限于教材,忽略对教材资源的深层挖掘,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尤其是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教师们认为这些学生本来学习底子薄弱,不需要多加拓展课外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就万事大吉。其实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并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占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使语文教学如鱼得水,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2.漠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不少,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拿来,语文教师应该谨慎地筛选、鉴别、净化。但一些教师仅仅以是否适合教学为出发点,忽略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语文课程要以“能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大力发掘那些能够开放学生头脑和手脚、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和创意的资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参与的兴趣。民工子女这类学生,由于家长长期早出晚归,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甚少,这部分学生本身就失去了家庭资源这一重要来源,如果教师在学校同样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那么学生自身发展会严重受阻。
3.忽略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并不是都适合每个学校的教学,一些学校急于借鉴他校经验或开发课程资源,忽略自身实际情况,反而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采集具有地力特色的、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课程与时代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比如,民工子女学校,就要开放适合自身学校特色的资源,不能盲目的去其他学校学习和借鉴,民工子女通常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强于城市的孩子,那么学校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他们的实践能力运用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4.使用课程资源时效率不高
有些学校挖掘出课程资源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未能灵活、高效地使用,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各种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如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社会调查、自然观察等。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灵活高效地使用课程资源。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途径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依托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已经过筛选的课程资源,不论时代和社会如何的发展和变迁,语文教材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而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学会由教材选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拓展、综合性学习板块等引发开去,可以生成很多“新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立足原教材的点,努力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拓展教材的使用空间,使教材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一文中,课前阅读提示谈到了本文是歌颂父爱的,由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们在学习这一课前,各自写一篇自己父亲的小片段,在上课前有了自己对父爱的体会之后,再学习这篇文章,学生的感受会得到深化。
(2)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他的意思是学生其实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尤其是民工子女,他们从小的生活体验较之城市里的孩子肯定是与众不同的,这当中的有些学生,过早的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特别在农村长大的小孩,他们的生活经历更是独特的,其实这些都是语文课程非常独特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独特的经历,融入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去,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
(3)关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创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种的突发问题。其实教师可以直面这些突发性事件,机智灵活的把它们转化为课程资源。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本来想讲评有关“成长”的作文,但恰巧那堂课,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师可以根据此时此景,把作文主题变为“品雨”,让学生身临在这其中,更能抒发感受。当然,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是关于学生本身的,比如在课堂上因为某个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冲突,或者回答问题错误,或者与老师发生争执,这时,教师都应该是理性的处理,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无论是争执、错误、矛盾、反驳等,教师只要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课堂资源的生成就会有积极的作用
(4)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校园和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一天中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设良好的校园和班级氛围,挖掘课程资源。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室,每天的休息时段播发各种不同的栏目,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其次,多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讲座报告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最后,多开展不同的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对于民工子女来说,客观的一些条件无法满足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优越条件,因而在学校里,教师们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5)跨学科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新课程倡导的观念之一。如语文课上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歌曲、配乐朗读、利用挂图、投影、网上下载图片等方式优化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动手画文中展示的景象等。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和情境。
(三)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在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充分发掘家庭课程资源,并且利用好这一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摸清学生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家庭做深入研究,挖掘隐含的课程资源。还可以通过问卷、家长会、亲子作业设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内容、做法,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家庭阅读,请家长到学校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等等。家庭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和用之不竭的仓库,在这些课程资源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这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资源。
(2)社会资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里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比如组织广告用语的修辞研究活动,引导关注电视广告的语法运用;与博物馆、文化宫等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参观、采访等活动;参观考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写见闻、感觉等,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3]
(3)网络及电视资源。当今社会,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情感体验应该是多元的,网络及电视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络和电视可以满足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的欲望,可以促使思路更广阔,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观看电视的有关节目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收集更多更与时俱进的材料当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乡土资源。这里所指的乡土资源不仅仅是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还指来自不同地域的民工子女所生活过的乡间生活资源。民工子女在进城之前,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农村或小镇,其实那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当美丽,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一些典故和历史,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总之,对于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上,要处理好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我们要发挥校内外课程资源各自的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2-53.
[3]高洪.從三个维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5.
作者简介:游曼(1985—),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