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摘 要:教育界人士通常把教师、教材、教具统称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条件”。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研制和改进仪器的过程。生物教师都有一套特殊教具——手教具(与生俱来、随身携带、随时、随处可用、可创新用、可反复用、永不磨损、创意无穷)。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手教具,不仅可以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还可以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手教具;生物课堂;应用
在实验室、教室等场所,我们随时都可以将其作为教具来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手教具,不仅可以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通过视觉方式获得更多的形象信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在生物课上教师的两只手十个指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空间位置上作不同的姿态和动作。这些姿态或动作可以表示某些生物的形态和某些部位的基本结构,也可以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从而给学生以可见可及的真切感。学生跟着老师学,比比划划,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巧用“手教具”,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
(一)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联会。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可以用一双手表示:左右手的十指表示10条染色体, 双手两两同名的手指(如左手的小拇指和右手的小拇指)各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共5对同源染色体(如1与1、2与2、3与3、4与4、和5与5)。若在指关节的部位形象的标记上基因,则两两同名的手指同关节上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如果同一只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形态有点相似,是不是可以表示同源染色体,这样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每只手的五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讲授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教师可张开五指,双手合掌,使同名的手指两两成对。这样,五对手指分别表示五对同源染色体,说明这些染色体相配成对的现象即为联会。
(二)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在学习《染色体变异》时,一些概念如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双手来作形象的比喻,突出重难点的教学。一只手的五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组(含有五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即非同源染色体), 双手十指表示两个染色体组。一双手可表示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 结合其影子可表示三倍体、四倍体等。
二、巧用“手教具”,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形态结构
(一)神经元、突触。在高中生物必修3中,在讲授神经调节时,有关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学生已遗忘,在学生看教材神经元图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们空出双手,与老师一起用双手来表示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老师说:伸出整个手臂,掌心面向自己,五指张开,表示一个神经元。手指为短而分枝多的树突,手臂为长而分枝少的轴突,手掌则为神经元细胞体。如果把衣袖表示髓鞘的话,那么胳膊加上衣袖就是神经纤维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神经细胞(即神经元)这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抽象结构了。假若在掌心上画一白点表示神经元的细胞核,就更形象生动,意趣盎然。
对突触的微观结构的理解,也可運用手教具加以说明: 伸出左手,并握拳,左臂表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左拳表示突触小体,其拳面表示突触前膜,右手表示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以掌面(表示突触后膜)相握,中间的间隙即表示突触间隙。兴奋就是通过这种结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
三、妙用“手教具”,突破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反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反应属必修一内容,初中生刚进高中就学习该内容,很多学生理解难度大,学习生物的信心在此淹没。
在学习氨基酸结构通式及其脱水缩合反应时,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用该学生的身体打比方:躯干代表中心碳, 伸出左手臂代表与之相连的氨基,伸出右手臂则代表羧基(可以把氨基、羧基写或贴在手上),两个下肢则表示相连的氢。R基如何表示呢?就用头部。由于每个人的面貌不同,也就是R基不同。看完表演,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那么,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如何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呢?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共6位)起立站到他们的座位旁边(每一位学生代表一个氨基酸),请第一位学生伸出左手(表示氨基),第二位学生伸出右手(表示羧基),两位学生左手拉右手,对在座的学生说,这握着的手就表示形成了一个肽键。由于手握得太久,手掌会流汗,表示形成一个肽键时脱去一分子水。这两位学生所形成的结构称为二肽。后面的学生依次左手拉右手站成一排, 就形成了一条由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这个过程中拉手5次,即形成5个肽键, 脱水5个,还可以发现最后至少还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从而通过运用手教具得以突破该难点。
教学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无难事,只怕用手勤!恰当地使用“手教具”,能帮我们突破重难点,帮学生理解、记忆,发展思维、开发创造力。但我们在运用“手教具”时,一定要做到自然大方,文明高尚,举止得体,恰到好处,不可生搬硬套,装腔作势。“手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妙用,肯定还有很多,这就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掘和归纳总结,以不断地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