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探究

2018-08-27 03:23贺迎春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行为

贺迎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大二与大三年级的大专生共290名,采用问卷进行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及问题行为状况调查发现,大专生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与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具有差异性,在父亲情感拒绝方面呈现边缘显著;在不同居住地上与父亲过度保护的关系具有极其显著的关系,在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上具有显著性;同辈关系与父亲情感、品行问题上具有差异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父亲情感、父亲过度、多动行为上具有显著关系;不同人均年收入的学生在父亲情感、母亲情感、困难行为上有显著性;不同月开支的学生在母亲过度、母亲拒绝、希望感上有差异性;困难行为与希望感成负相关,社会行为与希望感呈正相关;多动行为与社会行为及希望感呈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对社会行为回归显著。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希望感 问题行为 大专生

问题行为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如问题行为分为内化问题行为与外化问题行为两类。内化问题是青年经历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外化问题是违反道德或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1];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2]。

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养风格[3];也有学者认为教养方式是行为风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4],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的一般、经常的做法[5]。

希望是调节情绪和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6];能够帮助个体尝试更多的方式应对问题行为[7]。希望感是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感觉[8];希望感的提高会促进个体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整体心理机能[9]。

综上,三者间存在关系,本文综合考察三者间的关系,旨在为大专生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或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290名学生,其中大一100名,大二97名,大三93名。发放问卷290份,收回有效问卷262份,在回收问卷中占比92%。其中,男生110名,女生180名。

1.2工具

1.2.1 eEMBU(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e-EMBU共有42个条目,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每部分各21个条目,题目相同且都包含三个维度结构:情感温暖、拒绝和过度保护。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其中第17题反向计分。维度得分由该维度的总分与项目数相除,得分在1至4分之间,得分越高代表该父母亲使用该种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

1.2.2行为问题量表

青年长处和困难问卷,共有25个条目,有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社会行为5个因子及困难总分,25个条目的每个条目按0~2进行了3级评分,0分:不符合;1分:有点符合;2分:完全符合。

1.2.3希望感量表

共有6个问题,1、3、5动力思维因子2、4、6路径思维因子。采用六点计分方法:从不=1,较少=2,有时=3,较多=4,经常=5,总是=6,得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都是正向计分。

1.3统计方法

先对数据进行EXCEL整理,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各变量在人口学资料上描述性结果的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具有差异性(p=0.033),在父亲情感拒绝方面呈现边缘显著;在不同居住地上与父亲过度保护的关系具有极其显著的关系(p<0.001),对其进行的LSD中得出主要是大中城市与农村具有极其显著的关系(p<0.001)同时在母亲情感拒绝(p=0.027<0.05)与母亲过度保护(p=0.004)方面也有显著关系;在同辈关系中,与父亲情感温暖(p=0.026)、品行问题(p=0.044)及同伴交往(p=0.055)方面具有显著性;不同年级的孩子在父情感温暖(p=0.006)、父亲过度保护(p=0.047)及多动方面(p=0.016)具有显著性;不同收入的家庭的学生在父情感温暖(p=0.046)、母亲情感温暖(p=0.009)及困难行为(p=0.044)呈现显著;不同月开支的学生与父亲过度保护(p=0.58)、母亲过度保护(p=0.047)、母亲情感拒绝(p=0.002)及希望感(p=0.026)得分方面具有差异性;最后的成绩排名与各因变量间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人口学资料与各量表间的数据比较

续表1

2.2家庭教养方式、行为问题及希望感间的相关分析

父亲过度保护与父母拒绝及母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458、0.398、0.685,均p<0.01);父亲拒绝与情感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731、0.338,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呈负相关(r=-0.220,p<0.01);母亲拒绝与母亲情感温暖呈负相关(r=-0.279,p<0.01)与母亲过度保护(r=0.441,p<0.01)及学生情绪症状(r=0.123,p<0.05)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母亲过度保护是正相关的关系(r=0.126,p<0.05);品行问题与多动注意不能呈正相关(r=0.197,p<0.01);多動行为与社会行为及希望感呈负相关(r=-0.134、-0.222,均p<0.01),社会行为与希望感呈正相关(r=0.278,p<0.01)(见表2)。

表2 家庭教养方式、行为问题及希望感间的相关分析

2.3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与社会行为间的回归分析

以社会行为为因变量,教养方式和希望感为自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教养方式、希望感对社会行为具有回归关系,R方为0.123。家庭教养方式和希望感与困难行为的回归分析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家庭教养方式、希望感与社会行为回归分析

注:((P<0.01,(P<0.05,以下表格同。

3.讨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具有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不同导致的;在同辈关系中独生子女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在同伴关系、品行上存在显著性,这有可能是长辈对独生子女过度宠爱导致的;不同居住地的学生在父亲过度保护上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母亲过度保护上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通过LSD的检测知道是由于大中城市与农村之间具有显著性,小城镇跟大中城市与农村没有显著性。原因可能为农村特别多孩子的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的,大中城市的孩子一般都是呆在父母身边的,大中城市生养一个孩子的代价也特别大,自然而然给孩子多点保护,而且大中城市与农村在生活环境具有差异性,城市孩子附近潜在的危机别农村孩子要大得多。困难行为与希望感呈负相关,社会行为与希望感呈正相关。说明困难得分高的学生在自我认同及对社会的认同度较低,具有悲观情绪;社会行为得分高的学生对自我及社会具有很高的认同度。

母亲拒绝与学生的情绪症状呈正相关,其他方面未发现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与钟惊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具有一致性,差异主要在专制型、放任型及溺爱型方面,这可能与我选择的被试有原因,由于做测试的是乡镇学校,80%的学生都是农村的,所以在被试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未发现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希望感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针对这点我查找了相关文献并未找到此方面的研究。本文发现在家庭教育方式、希望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性分析中,希望感与社会行为的相关性最高,这说明希望感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希望感能正向预测学生的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晓丽.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调查与相关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25(6):680-683.

[2]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C].2011:190-194.

[3]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69-74.

[4]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6,4(11):1473-1475.

[5]仝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40-145.

[6]杨新华.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特点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78.

[7]张莉,申继亮,黄瑞铭.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2):49-52.

[8]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學杂志,2010(02):165-167.

[9]禹玉兰.广东省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2012(03):302-306.

猜你喜欢
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行为
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与图形推理能力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国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
失落的一角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