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文章通过观察、收集资料等方法对儿童“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儿童“失范”行为的真正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自身认知水平由于年龄的原因有其局限性;二是儿童外部活动环境、周围成年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文章作者得出教师应对儿童行为“失范”的策略:一是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教师的应对策略是不同的,应具备充分的机动性、可变性;二是要深刻剖析教师所采取对应策略的特点。
关键词:儿童;行为“失范”;“失范”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儿童的教育也愈发重视。儿童行为“失范”的研究也是当下很重要的课题,每个儿童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外部生长环境不同,每个儿童的行为特点也就不同,在他们出现“失范”行为时,教师如何去应对,采用何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教师重新了解和审视了在儿童出现“失范”行为时该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给儿童更好的指导,避免冲突的发生。
1.儿童行为“失范”的界定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与儿童行为“失范”相近的行为有捣乱、违纪、不适应等,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儿童行为“失范”认成贬义词。为此,我们可以将儿童行为“失范”界定为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即违反教师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儿童的行为“失范”也是与教育的行为标准、班级内的纪律规范等行为对立的。
2.儿童行为“失范”的分类
根据儿童具体的行为进行分类:学习方面的行为“失范”、纪律方面的行为“失范、人际关系方面的行为“失范”、考试方面的行为“失范”。
按行为产生原因分类:情绪性行为“失范“、认知性行为“失范”。
按行为进行分类:一般常规行为“失范”、任务完成型行为“失范”。
由于儿童所处的年龄,其大脑发育限制,各方面能力欠缺等因素,儿童行为“失范”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儿童的行为“失范”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其“失范”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大致将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儿童自身原因
儿童处在大脑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这就导致儿童的认识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而认知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感知活动的能力。我们的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无论如何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不该乱扔东西,不该弄脏衣服,孩子就是不听话。究其原因,其实是孩子按照他的思维根本无法理解你所制定的规则,也就不会按你所说的规则去做事。儿童是通过动作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的,而教师却总是通过让孩子去听、去看,这样显然是孩子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也只会按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所以,相对于教师的规范,他们必然会出现行为“失范”。
我们还往往忽视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去独立感知和探索自己周围的事物,从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意识,自己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控制也往往带给他们一种自我满足感。而教师的规范反而会与他们的天性产生冲突,会让他们有种被控的感觉,因此也会出现行为“失范”。
儿童的情绪是极易变化的,也带有非常强的冲动性。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当他们有兴趣时,会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当他失去兴趣时,又会马上去逃避。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每当教师在讲解新玩具时,孩子们总会忽略老师的讲解,只想赶紧去拿玩具,当他们失去兴趣时,又会马上离开玩具。儿童往往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在他们产生兴趣时会发生行为“失范”,在失去兴趣时,马上表现出拒绝和厌恶,也会发生行为“失范”。
由于每一个儿童成长发育不都是一致的,而规范中很多要求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达到的,规范中对他们的评价也并不能完全符合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育状况。当儿童的能力达不到规范要求时,就会出现行为“失范”。
2.外部生活环境原因
规范就是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对部分儿童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每个儿童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就必然导致只有一部分儿童能够达到规范要求,而另一部分儿童就无法达到规范要求,这样就压抑了这部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必然导致行为“失范”。
儿童生活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行为“失范”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安排活动过于频繁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感,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参与度不高等。另外,不同的环境也会使儿童产生不适感,因此也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
1.教师的一般策略
忽视“失范”行为:当有儿童发生“失范”行为时,教师应采取忽视的态度,任其发生,不要做任何制止和否定的事情。当大家都在做某一项集体活动时,其中一个儿童离开集体,去做其他事,教师应置之不理,不鼓励也不制止。
认可“失范”行为:当有儿童行为不符合教师要求,但该行为教师也可接受时,应该认可该“失范”行为,改变原有的要求。
家长的帮助:如有儿童发生“失范”行为,教师不方便或者无法解决时, 应让家长给予帮助,让其维护好秩序。
游戏的方式:可适当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发生“失范”行为的儿童,吸引其注意力。
改变预期:当教师发现孩子很难或者不能达到自己预期时,应及时改变预期,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不要让孩子为难,以防产生冲突。
延迟满足:当儿童情绪兴奋,着急想要得到某个东西时。教师此时不应该立刻满足他、把东西给他,而是要求他遵守规范后才满足他。
积极引导:想要使儿童的行为符合教师的要求,应该用平和而耐心的语气或者相关动作去引导,或者可以征求他的意见,以达到和你要求的统一。
多鼓励:当儿童行为符合教师的规范和要求时,应该用语言或者动作给予积极的鼓励。
安抚情绪:当儿童因情绪问题发生“失范”行为时,教师应态度温和,动作温柔地安抚儿童的情绪,使其情绪尽快平稳。
稍作让步:儿童发生“失范”行为且产生冲突时,教师应稍作让步,之后再使其按要求行动。
2.教师策略的特点
从一般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行为“失范”情境中的教师策略都是以控制为主,如果控制无法达到原有目的时,则要做出退让。教师的策略也不应该是一种策略的运用,而是多种策略的组合使用以及角色的互动。应对不同的儿童行为“失范”时,教师要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儿童行为的“失范”就是自身成长的展现,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不要在儿童发生“失范”行为时苦恼,不同的行为采取不同的策略,才会使其健康地成长发展,不应该用各种规范标准来束缚儿童生命的自由。
[1]傅祖容.提供教育支持关注弱势学生群体[J].锦绣,2017(7):91-92.
[2]郑德梅.新媒体儿童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7(11):18-20.
[3]张婷婷.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刑事對策[J].人民论坛,2016(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