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娟
摘要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工艺美术专业不仅有着悠久的学徒制教育历史渊源,而且因其技艺学习、传承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有着先天优势。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为例,旨在积极探工艺美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工艺美术 桃花坞木版年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60
1现代学徒制的缘起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之上,结合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将理论和实践,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它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展的一项职业教育模式,它的教育对象有着双重的身份,不仅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养等得到全面提升,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
现代学徒制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它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先后展开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立法、政策和项目相继出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加拿大等纷纷以德国“双元制”为蓝本,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本世纪初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实践与发展,2006年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德国双元制进行了本土化,形成了“定岗双元制”,2011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8月教育部遴选出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此后在我国职业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浪潮。
2工艺美术教育的学徒制历史渊源
在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其生产形态几乎等同于手工业,其文化形态则属于造型艺术。自古以来我国工艺美术的教育与传承一直秉承了“父子相承”、“口传心授”和“师带徒”的传授方式。“早在商周时期,在官营手工业中,就产生了学徒制度。最晚至唐代就有了规范的‘艺徒制度。”通过划分不同工种,并且对不同工种的学习年限作了规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师徒训练方式。这种拜师授徒的艺徒制到宋代发展到鼎盛,直至明清,中国行会制度渐兴,学徒制度走向完善。
一直以来学徒制作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薪火相传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手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典范。学徒制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使学徒获得工艺知识和技巧,“这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并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这一古老的职业训练方法,使得无数精湛的工艺美术技艺得以传承延续至今。通过师徒传承模式,工艺美术行业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手工艺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手工业文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一支,自明代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艺传承人,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3工艺美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3.1工艺美术专业技艺传承的需要
工艺美术专业因其手工艺的特性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其独特的设计与制作工艺要求,如材料、技术、工艺流程等不是日常教学中知识理论传授所能全部解决的。工艺美术专业中职业技能和工艺技巧的传授,尤其是工作中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生产环节中独特的技术技艺,需要精于工艺的专业岗位上的师傅传带指教,甚至是手把手的面授点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工艺流程亦是如此,从画稿、刻板到印制,线稿上样、配色浓淡、雕版套印其中很多环节的技术难度和操作的精细度要求很高,往往不能完全用言语表达,这时师傅的亲身示范、点拨指教往往更有实效。
3.2工艺美术传承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保护等,社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但在工业化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困境,特别是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对苏走桃花坞木版年画而言,当前行业技艺持有者老龄化,工艺后继乏人也是其面临的时代性必然难题。82岁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如今仍工作在第一线,为年画的后继传人而担忧。现代学徒制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融合了学校教育体系与口传心授式传统师徒制二者的优势,大大提升了工业美术传承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模,让工艺美术传承人才的培养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3.3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教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展到产教深度融合的阶段,它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考核、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等的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探求学校和企业深层次的全程合作,从而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結合。
现代学徒制正是为了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需要,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科学优势,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教育对象的身份不仅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对他们而言,既是就学又是就业。它将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桃花坞木刻年画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
4.1移植内置,引企入校,打好实践基础
早在2001年苏州桃花坞年画社就整体转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缓解了受文化经济形态冲击导致桃花坞年画社面临的生存困难,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高校在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上的资源短缺问题。将年画社完整地移植内置于苏州工艺美院内,作为与其他系科平行的独立机构存在,这种引企入校的方式极大地密切了校、企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方优势互补,学院以专业、人才、硬件设施等资源优势与年画社百年传承的工艺技巧强强联合,通过“大师工作室”、“研修班”等模式,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安排等。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培养了一批反哺桃花坞年画行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工艺美术人才。
4.2“大师+教授”的教学团队建设,大师领衔专业教学
随着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落户于校园之内,一批行业内的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如叶宝芬、房志达等也将工作室常驻于学校之内。学院聘请这些大师进入专业教学的师资团队,大师与学院专业教师结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组建“大师+教授”的教学团队,确保学生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工艺基础、美术理论、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人才。
学院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讲授专业基础课,包括中西方版画史(理论)、古代线描临摹、线描写生等。大师主要教授从工具制作到刻版、印刷等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将工艺等课程以单元制方式展开,将传统学徒带教中潜移默化的过程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并划分教学环节,通过对各及书环节的提炼和总结,实现典型和关键技艺的有效传授圳”如贴样、刻版、配色中的工艺技巧运用等。工艺大师亲身示范,手把手授技,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师带徒教学模式,实现学院美术教育与大师精湛技艺的有机融合。
4.3“3+1”模式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
“3+1”模式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是以学院应届毕业生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以及对大师的了解,自愿报名,选择研修的师傅;大师根据学生的潜力、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等择优选择授艺弟子。通过双向互选的方式,双方达成师徒关系意向,学生进入大师工作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工艺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人。
研修班模式一方面让师傅能够近距离、全方位地熟悉和了解每位徒弟,同时还能够和他们进行专业以及专业之外的探讨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技授艺,形成师徒问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耳濡目染,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机会,观察和研究师傅的实际操作,体验和感知师傅的知识和技艺,在理解和习得工艺技巧的同时,领悟和学习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职业态度、工艺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新传人。研修班自开办以来共培養了6期计24位学员,这些桃花坞研修班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留在了桃花坞年画社成为桃花坞年画的新传承人,还有部分学员进入相关工艺文化行业,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