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佳
【摘要】教育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个老师应当重视的问题。下面,我将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局限性”“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浅析在高中語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思辨能力就是学生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和思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而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则是每个老师要深究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浅显的探索和研究,希望笔者的拙见能引起众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各种思想在网络的催化下不停碰撞、交叉,使得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碎片化和片面性的,而浅阅读快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直线下降,他们对事物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不会深入挖掘,人云亦云。分散性的网络环境下,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为建立健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占着极大的比重,这类题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检测老师是否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文言文理解还是现代文阅读,需要学生联合上下文来分析、推理,从中获得正确答案。此外,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也是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着重强调的一点。青少年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在当今以人才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突破、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创造过程中,思辨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遇到问题能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局限性
首先,我国的教育发展资源极不平衡。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很多中学教师并未意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的教育工作主要针对考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着重强调死记硬背,并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其次,教师和学生的哲学素养偏低。很多老师的授课标准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目标,他们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对哲学的理解也不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吃透文章本身所蕴藏的哲学价值。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对文章的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没有老师主动地引导,自己本身也不会去探究文章更深层次的价值。这些条件限制着老师对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寓思辨能力于讲读课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方式早已不再适合如今的教育模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寓于讲读课中。例如我们知道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是个孤傲清高的人,他不惧世俗的压力,面对诱惑能大声说“不”,仕途不顺时便辞官归隐。在学习陶渊明的诗词时,我们不仅要学习他诗中高风亮节的情感,更应该引导学生讨论“为何才华横溢的陶渊明会选择归隐这条路?”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去翻阅书籍探寻历史的真相,大家会自主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当时陶渊明所处的历史现状,明白他的归隐是对世俗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不满做出的决定。这样主动地将思辨能力寓于讲课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他们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灌输。
(二)寓思辨能力于作文中
写作是检验学生思辩能力最好的方式。材料型作文是高考必考的项目,简单的一段材料,学生要从中获取信息,然后立意写作。这不仅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更考验着阅读过程中的思辨能力。例如去年的江苏卷高考作文中给出这样一段材料: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学生可以将三段话分开来解析。第一句可以浅析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句话,可以看出时代变迁后,生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选择。第三句话,“车来车往”寥寥数语,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从浅显的表面去挖掘蕴含的道理,不仅需要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考验着学生是否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对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个老师当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芬.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2] 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