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背景,延伸阅读

2018-08-25 19:52徐茹丹
课外语文·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背景教学方法

徐茹丹

【摘要】虽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适时、适度、适当的背景材料运用是优化教学环节、提升阅读效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路径。笔者希望通过一节课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一节课作为纽带,维系起学生和课外书籍,带领学生去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人,阅读他的其他文章,进而可能对其他作家的文本产生兴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初中生的阅读方面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近年来,教育界虽然一直采用各种手段来促进阅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低,缺乏常识,对所读材料的内容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字的深刻含义,导致对阅读失去兴趣和信心。而缺少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又是致命一击,这样就陷入了不阅读的恶性循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还是希望能从课堂阅读入手,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宽度,来达到促进阅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其心路形成的原因,是情感起源。因此对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文本和文本产生的背景。背景,则既有作家个人的背景——包括作家的个性、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抱负和创作文本的主观意图及作家创作文本时的思想、精神、经济状态,也有作家出生、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的小背景——包括家庭和交际圈的经济状况、文化修养、教育理念等,还有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大背景。此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作者及文本创作背景资料,能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他山之石”延伸深度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表达着极其复杂的情感。文中的母爱是怎样的细致与复杂?作者又是带着怎样复杂矛盾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这些都要靠背景材料的补充,才能让学生慢慢体会。在教学中,我在史铁生的其他作品中截取了多处有关这段作者的内心感受的文字,作为背景材料补充出来,辅助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了解作者当时心态的环节中,我引用了史铁生瘫痪前和瘫痪后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疾病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的打击和改变。强调在21岁这个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正是理想抱负正要展开的年龄,却突然因为疾病让一切戛然而止。再引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句话,让学生更能真切地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这样就能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嫉妒怨恨,这种对人生的失望、痛苦无处释放,所以“我”脾气暴怒、心态消极。

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怀念母亲,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初中相比较于小学阅读的深度体现。在“读懂母亲”的环节中,我设置了问题:母亲病得如此严重,我知道吗?为何我“一直都不知道”?然后补充材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让学生加深理解“我”当时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对别的人都不在意的这种自私心态。正是这种忽视,让作者在后来明白母亲的爱时会产生后悔、愧疚的复杂情感,也是作者很多年不能走出母亲逝世的阴影的根源。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情感。

在理解作者写作情感的环节中,补充了材料:

(1)1979年开始发表各类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50多篇。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众多奖项。

(2)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辞

用事实材料来佐证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他人的生命,将母亲最后的期望用最灿烂的形式呈现给了整个世界。他的生命就如同他在北海所看见的菊花般“烂漫”。

在课堂结尾,又补充材料:“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来加深作者对于母亲的这种情感,也加深学生对于这情感的理解。

背景材料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用作者的其他文章中的文字作为补充材料,也将其他作品引入到学生的阅读视线范围内,促进了有目的、有意义的课外阅读。相信在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其他作品后,学生对史铁生的了解又能加深一层。

二、“知人论世”开拓广度

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出现了。初三再读这篇文章时,很多孩子都认为小学已经学过了,就是讲了快乐的童年生活,没有什么好读的了,课堂上热闹而轻松。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品析了文章优美鲜活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往深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大花园?她把大花园写得这么美丽、充满生机,目的是什么?课堂上刚才轻松的气氛渐渐沉淀下来,这是小学阅读时没有涉及的深度。这时我补充了三段有关作者不同时间段生活经历的材料:

材料一: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一生。

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最后孤独一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她去世前一年完成。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材料二: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材料三: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得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这三段材料一出现,课堂更加安静了,同学们一个个陷入了思考,脸上流露出严肃甚至有点凝重的神色。我知道背景材料的力量显现了,学生开始进入萧红的内心去重新品味文中想要表现的情感,它颠覆了原来孩子们心中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于是精彩的发言出现了。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简单表现快乐童年的生活,在那丰富多彩的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画面背后,他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寂寞的萧红。她遭受了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这一切给萧红的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因此,在萧红后来的作品中,她之所以把童年写得如此美好,实际是试图忘却童年的孤独與寂寞。正所谓越热闹越寂寞,大概就是如此。同学们感慨,原来《呼兰河传》真正要表现的是这样的情感,完全没有想到。课文和补充资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听得入迷,思考认真。

在课程结束时,孩子们对萧红的历经产生了兴趣。我告诉他们如果想全面了解萧红,不妨去重新读一读《呼兰河传》和萧红的其他一些作品。背景资料的引入,能让学生把视线从课内的有限文本延伸到无线的课外阅读中,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意未尽”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虽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适时、适度、适当的背景材料运用是优化教学环节、提升阅读效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路径。我希望通过一节课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一节课作为纽带,维系起学生和课外书籍,带领学生去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人,阅读他的其他文章,进而可能对其他作家的文本产生兴趣。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背景教学方法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