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2018-08-24 10:52谢春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刘兰芝祥林嫂丁香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一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例如《雨巷》中的雨是什么样的雨?(蒙蒙细雨)什么样的巷子?(朦胧、悠长又寂寥)所以,“雨巷”这个意象,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这样一把伞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而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丁香花)假如我们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有淡紫色和白色,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美。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它虽然娇美,但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回到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始终也没有出现,她到底象征着什么呢?是爱情,还是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我们无法确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也许是诗人在茫茫黑夜中看到的一盏明灯,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声声慢》中谈到如何现愁的问题时,叠词入愁是一个重点。赏析首句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词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开篇直接抒情。叠词入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兴尽晚回舟”的欢笑岁月,还是丈夫在世时的美好爱情,还是她酷爱的金石书画,然而寻觅无果,只剩空虚怅惘。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冷清,词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学生找:乍暖还寒……),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心境的凄凉,所以才觉“凄凄惨惨戚戚”,内心凄苦不堪。此句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所以,词人起笔就给全词定下了一种悲苦愁绝的基调。

二、回忆式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积累和记忆来回答问题。《祝福》中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生迅速浏览课本,调动记忆神经,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发生在春天。首先,她是童养媳,美好的青春都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其次,她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祥林嫂失去的不仅是依靠,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其三,祥林嫂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这些内容都要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才能逐个讨论出来,教学效果很好。

三、概括式提问

概括式提问是在课堂教授完新知识后,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的提问方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阶下囚,从东岳庙到梁山泊,原来家境殷實,生活幸福,这样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以此来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原因,关键在一个“逼”字,相国寺里辱娇妻、白虎堂上遭陷害、野猪林里谋性命、火烧草料场断后路。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反动统治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

四、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林黛玉进贾府》中有6次写到“哭”,周围的人是什么反应?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似乎很好奇,我接着又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同学们的讨论相当热烈。

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停”,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了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地下侍立之人”的“掩面涕泣”,是附和的哭。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又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做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说来,“哭”这个细节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孔雀东南飞》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现出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出自焦仲卿之口,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何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五、激趣式提问

激趣式提问是由教师故意创设语言、情景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提问方法。《孔雀东南飞》中,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优秀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女儿无才便是德”,她太有才了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是一节语文课生动的关键所在。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体验成就感;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李镇西老师说“让教育充满个性”。教师要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要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

谢春梅,甘肃酒泉市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刘兰芝祥林嫂丁香
永远的丁香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也谈刘兰芝被休
丁香本马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