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萌
【摘要】为了全面实现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财政部出台了诸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促进其采取一定措施不断优化此项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角度,以科研类事业单位为切入点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文章阐述了优化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探讨现阶段一些地区科研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使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为单位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内部控制;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3.7
一、我国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的相关概念
科研类事业单位要想持续稳健地开展日常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其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两大类。妥善管理和利用这些资产,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各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是维持单位各项科研活动稳健运营的“血液”,其特点与其他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和相似性,而其固定资产则与一般固定资产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主要呈现出先进性、专业性、高技术性等独有的特点,尤其是实验室,更是一流的高端设备。现阶段,我国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仍然是财政拨款,单位管理模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公共资源的配置情况。鉴于此,此类单位必须加大对自身资产的管理力度,尽可能地实现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二、基于内部控制角度,优化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作为科研类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能够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岗位间的分工和权责关系进行明确,而且还能够提升资产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加规范,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利用,控制和防范资产滥用和流失情况的发生。鉴于此,很多地区的科研类事业单位都在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不断优化自身资产管理模式,这对科研类事业单位科技研究、科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内部控制角度,我国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一)资产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科研类事业单位领导能够给予资产管理工作一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个别单位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一些单位的领导将工作重点放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服务上,忽略了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仍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外界环境和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对资产管理造成的影响,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也没有对资产管理人员提出管理要求,进而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滞后和随意情况的发生。同时,一些科研类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各部门不了解贯彻和落实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主动配合资产管理工作,为资产管理人员所提供的信息数据缺乏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一些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单位在资产管理岗位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没有实现会计和出纳、资产保管和登记等不相容岗位分离,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责到个人,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由于科研类事业单位从事的是科技研究和科学服务工作,所以这类单位固定资产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事业单位来说不仅种类复杂,而且数量也较多。但是资产管理制度内容却没有具体到每一类资产中去,只是一个大框架。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方式,相关人员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工作过于随意,无章可循的情况;第三,个别单位還存在着会计凭证、账簿设置、登记不规范、财务报表编制不合理的情况。由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资产管理难度相应增加。
(三)资产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折旧和报废等环节,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等。在固定资产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固定资产购置。科研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都是国家财政拨款购置的,部分单位统筹规划工作做得不好,在进行资产购置资金分配时没有实现均衡分配,往往只在各部门或各项目组内部封闭运行,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情况,而且一些资产也不能够得到及时维护,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第二,固定资产登记。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个别科研类事业单位存在着资产登记混乱的情况,经常出现实物与人登记不一致的情况,有的错把采购人写成了使用人,有的直接没有登记环节,这对日后资产清查与处置工作都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一些单位在进行资产报废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一些早已报废或闲置的资产仍挂在账上,待需要进行资产购置时却由于受到配置标准数额的限制无法购置,影响单位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在无形资产管理上,一些单位对于需要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摊销处理,难以准确体现出此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同时,还有一些单位没有规范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评估与核算口径呈现多样化趋势。这样一来,对于具有相似性的无形资产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核算结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的准确性、真实性。
(四)资产管理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单位没有积极构建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资产监督机制,但是没有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监管工作,而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监督工作。同时,部分单位在实际开展资产监督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却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和惩罚措施与之相对应,难以切实发挥监督作用,无法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容易出现单位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四、基于内部控制角度优化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强化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科研类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加大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在重视单位科技研究和科学服务的同时,积极学习和了解资产管理模式运用的相关知识,要积极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调整和优化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并对资产管理人员提出管理要求,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有效控制和防范资产管理工作滞后和随意情况的发生。同时,科研类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大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以资产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积极向各个部门贯彻和落实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资产管理工作。
(二)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科研类事业单位应当完善资产管理岗位设置相关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不相容岗位兼职情况的发生,全面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追责到个人。
第二,考虑到科研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复杂、数量多的特点,单位在制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细化各类资产的管理细则,使资产管理人员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提升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
第三,单位还应当做好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在制度上要明确会计凭证、账簿设置、登记规范、财务报表编制方式方法,为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资产管理方式方法
第一,科研类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应当加强统筹规划,不仅要谨遵预算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还要积极调查各个部门的资产需求状况,实现资产的均衡分配。同时,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对于资产购置加强沟通交流,避免内部封闭运行,减少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情况的发生,使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维护。
第二,科研类事业单位可以遵循“单位领导——分管领导——项目负责人——个人”的原则,在入库验收、资产转交、维修、处置等环节进行登记,尽可能地做到物人相符、物物清楚。
第三,科研类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报废工作时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时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使固定资产账与实际情况相符,并定期盘查核对。
在无形资产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对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对于需要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应当结合资产本身情况及时进行摊销处理。同时,单位还应当在现有的无形资产评估核算方法基础上进行完善,尽可能地避免具有相似性的无形资产由于评估方法不同导致核算结果的不准确,可以通过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与核算细则的方式使核算人员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式开展此项工作,进而提升无形资产管理效率。
(四)加大对资产管理监督审计力度
科研类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构建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有条件的可以成立独立的资产监督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监管工作,使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定期或不定期实地进行资产清查,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同时,单位还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监督工作反馈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将问题详细反馈给相关领导,领导层及时做出批复减小损失。此外,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惩罚机制,根据资产管理工作违规严重程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间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鹏.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J].管理视野,2014(10).
[2]刘永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