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坚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上腹部疼痛俗称为“胃痛”。但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中医学里“胃痛”具体是指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反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古代医家对其早有认识,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胃脘痛”“胃心痛”的称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诸劳等因素,从而影响了胃气的和降,导致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胃痛”的中医治疗
针对“不通则痛”这一关键病机,古代医家提出了理气、和胃、止痛的基本治疗法则。但现代医者多重视中药汤剂的治疗,却忽视了针灸、敷贴、拔罐等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其实,后者同样能对人体产生调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胃痛”宜“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胃痛”虽病位在胃,但与脾关系密切,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中焦升降之气机。同时“寒冷之邪气”可损伤阳气,“体质虚弱”则脾胃不足,两者均可表现为脾阳虚、胃阳虚或脾胃阳虚,使胃失和降、气机不畅,都是胃痛的常见病因。
“冬病夏治”尤其强调时令的重要性。所谓“冬病”是指寒冬感受寒冷之邪气,或体质虚弱而阳气不足导致发病;“夏治”是指利用“三伏”阳气旺盛的季节特点,通过中医治法生发阳气以驱散寒邪、培本固元,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与所治“寒邪”“体虚”之病因极为契合,是冬病夏治能治疗“胃痛”的机制所在。明代医家张介宾就曾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那么“胃痛”有哪些可以“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呢?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针灸、拔罐外,还有穴位敷贴、中药封包等。所谓穴位敷贴,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封包是指将药物加工处理后装入药袋泡洗熏蒸。这些疗法目前没有明确的疗程,可视患者病情和体质变化而定。
宜忌人群
适宜人群 脾阳虚、胃阳虚、脾胃皆阳虚体质者,或有“胃痛”患者。
禁忌人群
1.有严重心、肝、肾、脑等疾病的患者。
2.惡性肿瘤患者。
3.严重糖尿病患者。
4.严重过敏体质者。
5.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6.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7.孕妇。
8.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生活规律,忌劳逸失调,忌贪凉。
2.注意饮食习惯,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粗纤维、生冷食物,宜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忌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饮食。
3.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4.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