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儒,卫建民,夏 斌,段 豪,王军峰,王小明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引发患者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是一种病理性病变,占颈椎病的60%~70%[1]。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根性肌力障碍,或不适伴根性疼痛,若非手术方式治疗无效,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金标准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CDF)。手术治疗可解除神经根压迫,缓解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2]。但长期随访发现,术后患者易产生新的神经症状。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已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对比ACDF与PTED对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有明显的感觉障碍区域及根性放射痛,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男、女分别 15、13 例,平均年龄(52.5±2.1)岁;病程2 d~6 个月,平均(2.7±0.5)个月;病变部位:C3/4 1例,C4/5 14例,C5/6 13例;19例疼痛剧烈,影响睡眠,8例有明显上肢肌力减弱及肌肉萎缩,4例动态Hoffmann 征(+)。观察组男、女分别 16、12 例,平均年龄(52.5±2.2)岁;病程 3 d~6 个月,平均(2.8±0.6)个月;病变部位:C3/4 2例,C4/5 15例,C5/6 11例;21例疼痛剧烈,影响睡眠,7例有明显上肢肌力减弱及肌肉萎缩,3例动态Hoffmann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观察组:采用PTED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取俯卧位,足低头高,颈部轻度前屈,头部用头架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确定病变组织位置并标记。消毒后铺单,贴保护膜,标记切口点穿刺位置;透视下,确定穿刺针到达间隙与关节突邻近上位椎板下缘骨面,作0.6 cm纵形切口;按顺序置入扩张套筒使头端触及骨面,之后置入工作通道、移除扩张套筒。通道固定后,安装光源及内窥镜镜头,连接录像系统。再次透视确定病变间隙,使用髓核钳和双极电凝清理通道内软组织,暴露病变节段。借助显微磨钻磨除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上椎板下缘和下椎板上缘,使用微型咬骨器咬去骨质,暴露硬膜囊外侧、神经根起始部位及走行,用显微牵开器牵开神经根,用髓核钳取出突出髓核与椎间盘组织。反复探查神经根、确定彻底减压后,冲洗手术区域、止血、缝合。(2)对照组:采用ACDF治疗,患者插管、麻醉、消毒同观察组,于右颈前横切口,经钝性分离、拉钩牵拉等操作暴露手术节段椎体及间隙。使用定位针头透视定位后,切开前纵韧带并向两侧剥离,暴露颈椎体及间盘纤维环外层。使用椎体撑开器适当扩张椎间隙,用尖刀切除纤维环,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咬除骨赘,用刮匙刮出残余椎间盘组织、软骨板。确定彻底减压后,放置合适的椎间融合器,松开撑开器,放置颈前路钛板,螺钉固定并锁定,最后冲洗手术区域、止血、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治疗前后,采用模拟视力疼痛评分(VAS)对患者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最高分7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在治疗前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关节活动度,最高分24分,评分越高表示活动度越强[3]。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包括颈部疼痛、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等变化,根据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及11点疼痛程度数字等级量表,制定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标准:颈部疼痛、肩部疼痛评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为0~3分,分值越高,活动度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s、[n(%)]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n=28)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和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和JO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部疼痛、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等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3。
颈椎退行性病变会引起髓核突出或脱出、椎关节失稳、松动等病理变化,对颈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引起上肢痛、肌力减退等症状,即所谓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症状或轻或重。颈间背部肌肉或者韧带长期劳损及扭挫伤,未积极给予针对性干预的情况下,会导致病变部位痉挛、肿胀、出血、粘连、结瘢。久而久之,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引发颈椎骨质增生、椎体移位,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上肢症状较明显,以手部麻痛、肌肉无力居多,也会伴有反射障碍,发作期上肢会出现放射性剧痛、麻木等感觉障碍,静止期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表2两组治疗前后VAS和JOA评分比较(n=28)
表3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n=28)
ACDF是一种常用的颈椎神经根压迫的解除术,虽能缓解患者疼痛,但是具有以下局限性: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降低,局部组织生物力学失衡,增加邻近节段的负荷,加速节段退行性病变[4]。而PTED作为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更加具有意义[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这与PTED对脊柱椎旁肌的剥离少、创伤小有关。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而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PTED与ACDF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均有效,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而观察组比对照组效果更优,表明PTE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ACDF。主要是由于颈椎椎板相对平坦,利于工作通道的置入与稳定,椎间盘镜下能清晰显露手术区域,相较于颈椎前路手术能够避免对重要神经、组织等的损伤;同时,镜下手术可以放大手术视野,清楚、精确地显露术区的细微病变,减压彻底,从而避免术后颈部肌肉疼痛及痉挛,降低了术后关节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故PTE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优[6]。
另外,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说明PTED与ACDF均能够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而PTED的缓解效果更好,这与PTED较ACDF对脊柱椎旁肌剥离少、对神经、血管、脏器的损伤小等有关。
综上所述,PTED治疗单节段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比ACDF更显著,且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效果更好。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远期疗效的随访,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