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斌,曾小雁,郝芳芳,黄 淮,孙志华,孟祥安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但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在评估斑块性质及预测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有限,而易损斑块形成在脑梗死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予以及早干预,对于预防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是临床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手段,能够准确评估动脉狭窄程度及血管内斑块性质。动脉斑块破裂后继发的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血栓弹力图(TEG)是检测血凝状态的重要方法,可动态评估凝血酶原、凝血酶水平、纤维蛋白溶解溶解速度、血小板活化程度等指标,进而了解机体血栓形成风险[2]。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拟为临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纳入标准:经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血液疾病者;(2)近2 w有服用他汀类药物、华法林、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者;(3)恶性肿瘤患者;(4)近 3个月有外科手术史;(5)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将患者按超声检查斑块性质分为稳定组(n=42)和不稳定组(n=38)。
1.2 检查指标及方法
1.2.1 CDUS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测区对侧,应用飞利浦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径(包括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将超声仪探头放置在患者颈部下颌角后方,对颈总动脉进行仔细探查,观察斑块情况,并记录斑块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回声特点等。将IMT≥1.2 mm定义为斑块。根据超声特点区分斑块性质:以中等回声、强回声为主的斑块属于稳定斑块,以低回声、混合回声为主的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
1.2.2 TEG检测 采集患者3管9 ml股静脉血,并将各管置于装有1/9全血体积的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硅化玻璃真空采血管中,分别将3管血标本pH调至 7.15、7.25、7.35,留待检测。 应用 Model 5000 血管图仪(Haemoscope公司)对上述样品进行检测。所有操作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最大振幅(MA)、凝血形成速率、凝血综合指数(CI)。各指标正常范围:R 为 5~10 min,MA 为 50~70 min,凝血形成速率为 53~72,K 为 1~3 min,CI为-3~+3。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稳定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均明显高于稳定组(P< 0.05)。 见表 1。
2.2 两组TEG参数比较 不稳定组TEG参数中的 R、K 明显小于稳定组(P<0.05),MA、凝血形成速率、CI均明显大于稳定组(P<0.05,表 2)。
2.3 TEG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性分析以两组所有患者为研究对象,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EG参数中R、K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642、0.697,P<0.05),MA、凝血形成速率、CI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587、-6.112、-6.428,P<0.05)。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密切关联[3]。相比于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评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更有价值[4]。因此,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对了解病情程度,预防脑梗死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CDUS特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进行分型,其中稳定斑块为纤维性斑块,不稳定斑块包括脂质斑块和不均质斑块。
斑块破损,继而出血,并形成血栓,是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而不稳定性斑块引发急性脑梗死的原因大多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破裂,引起血栓栓塞;血流冲击下,附着于斑块表面的微栓子发生脱落,使得远端细小血管堵塞,从而引起脑缺血发作[5]。因此,早期监测体内血栓形成情况对脑梗死防治有着重要意义。TEG是评估血液凝固性障碍的重要手段,有着出血少、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其通过图形显示方式,可反映凝血物质激活与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交互连接与血块凝缩、血凝块形成的整个过程。TEG检测血液凝固性的可靠性已经较多研究验证,具体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升高,则R、K值减小,MA值、凝血形成速率、CI增大[6]。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组TEG参数中的R、K明显小于稳定组,MA、凝血形成速率、CI明显大于稳定组,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不同患者TEG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EG参数中R、K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MA、凝血形成速率、CI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提示TEG参数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可结合颈动脉超声特征与TEG参数变化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两组TEG参数比较
综上所述,TEG 中 R、K、MA、凝血形成速率、CI等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相关性,TEG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评估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