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妮 张逢 胡杰 李兴梅 李转霞
(1.榆林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陕西 榆林 719000;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陕西 延安 716000)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型疾病,已成为我国的高发病,多发生于在35~40岁人群,但随着目前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其发病率开始呈年轻化趋势,且该病的并发症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工作[1]。研究证实,存在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病情可长期有效缓解[2-3]。传统的胰岛素强化方案主要是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并在睡前应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该方案较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但由于需使用两种胰岛素,注射过程中易混淆导致注射错误,同时注射次数较多,常难以被患者接受[4-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三餐前给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射新强化胰岛素治疗模式逐渐得以应用[6-7]。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分别给予门冬胰岛素+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以及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方案,并探讨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们两院接诊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7];②初诊,以往未参与过控制血糖治疗;③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②存在创伤、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应急状态以及代谢紊乱等;③严重糖尿病并发症。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8±4.57)岁;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36~73岁,平均(55.04±4.4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三餐前给予门冬胰岛素(规格3ml: 300 iu,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国药准字J20100124)的皮下注射,睡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规格3ml 300iu,厂家: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31)。观察组在三餐前给予门冬胰岛素30(规格3 ml: 100iu,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批号J2010037)的皮下注射。
胰岛素起始剂量均为0.3~0.4U/kg,以空腹血糖(FBG)<7.0mmol/L,2h餐后血糖(2hPG)<10mmol/L作为达标标准。治疗期间每2~3d进行1次FBG、2hPG的检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坚持运动、加强合理饮食,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PG)的变化;②血脂: 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③胰岛β细胞功能: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方法为FBG×空腹胰岛素(FNIS)/22.5;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I30/△G30),计算方法为(30min胰岛素-FINS)/(30min血糖-FPG);④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⑤记录低血糖发生率,血糖≤3.9 mmol/L判定为低血糖。
2.1 两组血糖对比 治疗前,两组HbA1C、FBG、PPG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HbA1C、FBG、PP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HbA1C、FBG、P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blood sug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治疗前比较,①P<0.05
2.2 两组血脂对比 治疗前,两组TG、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LDL-C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TG、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fat between two group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2.3 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HOIM-IR、△I30/△G30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HOIM-IR、△I30/△G30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HOIM-IR、△I30/△G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Table3Comparisonofisletβ-cellsecretaryfunctionbetweenthtwogroups
组别n时间HOIM-IR△I30/△G30观察组46治疗前4.30±0.850.38±0.09治疗后2.28±0.37①1.40±0.25①对照组46治疗前4.34±0.810.40±0.08治疗后2.21±0.46①1.33±0.28①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2.4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对比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4。
Table4Comparisonoftimeofreachingtargetofglucoseandinsulindosagebetweenthetwogroups
组别n血糖达标时间(d)胰岛素用量(U)观察组465.24±1.16①40.85±3.72对照组467.82±1.5941.03±3.5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5 两组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5例低血糖,无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对照组发生7例低血糖,其中1例在夜间出现3次。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7%vs15.22%,2= 0.383,P=0.536)。
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保持非进餐状态下血糖的平稳;另一个是进餐时大量脉冲式分泌的胰岛素,主要作用是维持2hPG[9]。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主要是从最初的胰岛素抵抗为主并伴有胰岛素缺乏,逐渐发展成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并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10-11]。而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会引发并加重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衰退,增加胰岛素抵抗率[12]。因此,这也决定了在该病中应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
胰岛素强化治疗一直是该病的治疗热点,无论是初发患者或是口服降糖药无效的患者,为缓解高血糖对机体的危害,应尽早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措施。该方式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泵或者每日注射胰岛素以模拟胰岛素的正常生理分泌规律,在短时间有效控制血糖[13]。但胰岛素泵价格昂贵,多数患者无法长期使用,而在传统的强化治疗方案中,需每天注射多次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患者依存性较差,通常难以坚持,最终血糖控制不理想[14]。
门冬胰岛素30主要由门冬胰岛素和精蛋白结合门冬胰岛素而形成的双相胰岛素类似物。其中门冬胰岛素可迅速从皮下沉积并在人血中释放,使生理性餐时胰岛素分泌曲线重现,并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而精蛋白结晶成分所产生的持续作用时间较强,可有效满足基础胰岛素需求,控制空腹血糖[15]。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门冬胰岛素30可完全模拟胰岛素分泌模式,和胰岛素泵相比,可减轻经济负担,和传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相比,仅注射一种药物,不易混淆,患者更能够接受[16-17]。
本研究显示,两种方式治疗的患者HbA1C、FBG、PPG、血脂的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使用门冬胰岛素30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比传统胰岛素强化方案的患者更短。通过分析,可能是由于门冬胰岛素30可较好模拟胰岛素的正常生理分泌规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血糖达标时间更短。Yang 等[18]研究指出,门冬胰岛素30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糖状态,治疗后FBG达标率明显较高。本研究还显示,两组HOIM-IR明显降低,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I30/△G30显著增加。结果显示出门冬胰岛素30在解除高血糖状态后,可解除高糖对β细胞所产生的毒性作用,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以恢复,缓解胰岛素抵抗程度,和传统胰岛素强化方案作用相似。和宋效成等[19]报道的门冬胰岛素30可通过全面缓解糖毒性,从而使胰岛细胞功能明显改善的结论相似。另也有学者指出,虽然胰岛素强化可使血糖有效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影响预后[20-21]。但本研究显示,两种方式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87%与15.22%,安全性较高;但在传统治疗方案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分析可能和药物本身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关。由于本研究时间较短,对于患者远期疗效还需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
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传统胰岛素强化方案和门冬胰岛素30强化方案治疗效果均显著,均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但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