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春
近日,我在溧阳有幸聆听了专家的作文课,受益匪浅,颇有感悟。如何上好作文课,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摸索教学思路一直是我心中所期盼的。两天的听课,给我指明了一些努力的方向,使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活动中的一种观点是注重习作内容的发掘。不论是胡满红老师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董尚元老师的《手机》都是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另一种是以将军晶老师的团队为代表,注重习作技巧的指导。
归根结底就是方法技巧与情感内容的问题。
一直以来,更多的人是说作文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使学生作文的灵魂。这几乎成了定论。我不反对作文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有了生活经历还是写不出来。如,老师带学生去春游,回来后,学生还是不会写春游。其实,我觉得原因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缺失。
任何一门艺术,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技法指导,写作也是如此。在起步阶段,必须要老老实实从一招一式学习。然后慢慢地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写作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做人,一条线是作文。
做人的那条线,是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引导阅读的时候,让他对自己心灵的训练。我们在文学作品、生活中引导孩子去感受世界万物,感受个人情绪,人际情感,打开孩子“内外”感知能力。
作文的那条线,体现为技法。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作文课上都不敢讲写作技法。怕被说成为唯方法技巧论。讲到写人的文章,就说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事情的文章就说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写了吗?事实证明,还是不会。
我要说的是,如果作文课不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那还叫作文课吗?作文课不教“写的技巧和方法”,还有什么可教的呢?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探讨作文技巧如何教。因为很多的老师知道作文课要教写作技巧的,也是想教技巧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知道该怎样教“技巧”。
我认为作文方法技巧的教学,要依托文本进行。
文本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凭借,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托文本,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离开了文本这个依托,语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模仿,在仿中学习、内化语言的组合形式,在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绝不能放过文章写法的学习。模仿型练笔就是侧重从课文的语言形式入手设计练笔,紧随课文,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从而学会表达。可以仿写句子、段落、篇章。
从文本中学习语言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巧向课文借“语言”。 学习文本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总而言之,作文语文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本,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进行方法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达成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當然,技法讲解也要有个度,不能一味地讲技法而忽略生活情感体验。方法和内容要有个顺序,内容在前,方法在后,即生活情感体验在前,方法指导在后。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后,就有了“米”,再运用恰当的方法,就是将米交到了巧妇手中,这样就能做出好的“饭”——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