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妮
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在语言积累的运用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语言缺乏逻辑、语句干巴巴的现象,对于班级一部分孩子来说,仍然是写作上存在的困难。为此,在三年级作文教学时,我采取完成单元作文后进行修改誊抄的同时,结合教材文本资源和配套的作业本资源进行小练笔,多管齐下帮助学生逐渐提升写作能力,在初步的模仿学习中学习作文时搭框架、抓特点、拓语言。
一、思维导图巧搭框架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开始尝试学习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的整理。
如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时,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后都画思维导图复习。在写作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资源,将其迁移到写作的框架搭建上。
人教版三下第一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在写景作文中,要避免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来描写景物。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写作的顺序,找到能展现所写景点特点的地方来写。学生可以以时间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来描写景物。因此我以描写同一个景点的两种写法的思维导图为例子,让学生在习作前罗列自己所要描写的景物,搭建作文框架,模仿画思维导图。
在选择景物时,可以让学生用从大到小的视角来细化景点的景物。如有学生写杭州的“花港观鱼”,这是一处大景点。花港观鱼的景物有很多,不知先写哪些再写哪些,很容易写成凌乱反复的文段。因此,接着让学生找花港观鱼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三四处小景点,如有学生选择了公园大门、牡丹亭、孔雀园、九曲桥。那紧紧围绕每一处小景点的景物有哪些呢?就再选择两到三处景物展开写一写。如牡丹亭在一片大草坪上,周圍有假山,有各种姿态的牡丹。因此,带领学生在写作前从大处着眼,由大处抓小点聚焦来写,景物的描写也便更加井井有条了。
在思维导图的框架搭建后,大部分孩子都能够有序地选择景物进行描写。在选择好所要写的内容后,还需要学会将思维导图中所选取的景点“牵线搭桥”,
让它们互为联系,也就是将景物的转换进行过渡。在每一处小景点的转换时,用上表示地点转换的词句。在单元作文前,可以提前让学生在采蜜本上积累摘录各种类型的词语或短语,其中一类便是地点转换词,如:“走进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沿着长长的石阶往下走,看到的是……”“往左边走去,来到风雨桥。”“一直沿着小桥往前走,是小鱼池。”……
依靠思维导图,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知晓自己所要写的景物点,也建立了景物之间的连接,写景文章的框架便搭稳当了。
二、利用课文巧抓特点
课文的文段描写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模仿点和增长点,帮助学生重新发现自己写作的问题,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尝试利用课文,让课文的文本资源发挥它的价值。
在写景色的过程中,部分孩子选择了一些景点,但是描写却变成适用于所有景点的“万金油”。没有抓这处突出景点的突出特点。比如春天柳树发芽,小草生长;夏天烈日炎炎,荷花开放;秋天落叶飘飘,冬天大雪纷飞,这样的场景适用于所有景点,不能充分展现所描绘的景色的特点。说明学生在观察景色的时候在特点性景物的选择上还是欠缺,还只是单纯地将以往写得比较多的一些东西进行堆砌。因此,我重新让孩子读课文《珍珠泉》,想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珍珠泉的水、水泡来写,而不写其他景物?文中还有一句话:“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为什么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比喻?其实所有这些景物的选择都是为了突出这处景色的独特之处。
在学生写动物外形的小练笔中,容易出现这样的描写:它的全身毛绒绒的,雪白雪白的,眼睛亮亮的,像两颗宝石。它的嘴巴小小的,吃东西的样子有趣极了!如果孩子没有在前面说明这个动物的名称,你猜这是什么动物?小狗?小猫?仓鼠?这样的描写就像万能胶。于是我选取了一些孩子写的小动物的外貌,让学生猜猜写的是什么,同样一个描写,猜测的答案却是多种多样的。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孩子没有抓住这个动物最突出的外貌特点。因此我重新出示课文《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外形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让学生再去寻找只有燕子拥有而其他鸟类动物没有的外形特征,羽毛、翅膀、尾巴三个重要特点其实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让我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燕子的形象。而其实,每种小动物都应该有自己外形独特的地方。比如:
它的样子可爱极了!脑袋尖尖的,眼睛小小的,背上的壳硬硬的,像一座坚固的小房子。(乌龟)
它的样子可爱极了!眼睛鼓鼓的,肚子大大的。尾巴像一把扇子,在水里摆来摆去。(金鱼)
同样是简单的描写,却要写出动物的特点,不能盲目使用形容词,而是要准确地把自己养的小动物和其他小动物不一样的地方观察出来。修改写完后再让同学们猜一猜,如果都猜对了,便说明特点抓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