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决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教师可以培养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老师使用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在笔者看来,现实可行的途径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融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关键词:语块;同义性与多义性;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会思考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因为有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机,有学习动机才会学好这科知识,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每个老师使用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在笔者看来,现实可行的途径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融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一、融于语块教学中
语块是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思想表达的常用方式,它包含着言语社区里人们喜好的说话方式,如一些搭配、固定短语、词汇隐喻、习语和特定情境话语等[1]。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景话语,作为语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非常丰富的文化语境信息,了解这些信息是交际得体有效的重要保证。在课文学习中,通过背景知识的语块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人生价值观、中华主体文化、生活真情以及人生真谛等。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欣赏过程中,鲁迅先生的为人着想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应是每个同学学习的优秀品德。对于这些优秀的人文素养,在老师的课文语块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的内在美的品格,同时应注意到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以及礼仪方面的素养[2]。通过这些事例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融于同义性、多义性表达式的教学中
同义性、多义性表达实际上反映出人们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和思维组织方式。这里我们指的同义性、多义性是指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是指句子在句法结构上相同、相近或多义。如同义性句子:
猎人打死了野猪。
野猪被猎人打死了。
野猪猎人打死了。
猎人把野猪打死了。
虽然这四个句子句法组合有别,依次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被”字句、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把”字句,但是它们的结构意义相同或相近,像“猎人”是施为者,“野猪”是受事者,动作都是“打”。而所谓的多义是指句法多义,也就是指句法歧义,一个句子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句子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我想起来了(轻读时指想起某件事了;重读时指想起床了)。歧义现象不但在汉语言中客观存在,同时在其他语言中也客观存在,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多层面均可产生歧义。但在日常言语社区的行为交际中,我们要表达明确,并告诉学生应该可以利用语音,变换及语境等方法来消除歧义[3]。在学习这些同义性和多义性的表达中,学生肯定会积极参与,并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兴趣。
三、融于自学的习惯培养中
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尽管是处于九年制义务教学,但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如果要升入重点初中,也存在很大的竞争性。在迎合家长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教师只可能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经验的好老师,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因而很受欢迎。但是这不适应长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会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在自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并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但是每一个学生并不是都会掌握自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靠老师的引导。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应该预设课文问题,包括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课后总结,以及文章中的语言知识点等等,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而学生在课文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课堂再来精讲;第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精选部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阅读资料,指导学生课文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融于教师答疑中
每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的,教师除了上课时的填鸭式教学外,更多的应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对课文内容提出更多的疑问,在思考的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抽出部分时间给学生答疑。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思考、提问、解惑的过程,然后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么一个循环过程,学生慢慢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并勇于提出质疑性问题,便自然而然地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当然只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予以充分表扬肯定,然后在辅导时进行问题完善和更正,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多次训练,学生会慢慢提高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不管孩子们将来如何,小学语文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他们前进的基础,学好了,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求每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遵循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日臻完善新课标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式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文,刘正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融于语言教学各环节[J].外语学刊,2015(06).
[2]王影.小學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3]杨立琴.谈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作者简介:李纯芳(1965-)女,湖南省益阳市人,湖南省益阳师范附属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