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玲
摘 要 小学品社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虽然考试所占分值并不高,但它所占的地位却不容忽视。小学品社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天文,下达地理,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门课程主要是教给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上健康的生活和成长,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关系到孩子健康品行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状态的培养,因此引起师生们的重视。要让孩子乐学,显然用一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从实际出发,让课堂中的品社课教学形式多元化。课堂中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平淡无奇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所以,笔者经常融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孩子们豁然开朗的感觉,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小学品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每节课笔者都结合学科给学生渗透许多有用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那么如何让小学品社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地提升课堂效果呢?
关键词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21,F62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005-02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获取直接体验,积极进行学习,反对强迫让孩子们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书上获取知识。《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应面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强化课程知识与学生实践的紧密联系。”现在小学品社教材的内容都和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适应社会,主动参与到生活和学习中,懂得学习、懂得做人、懂得生活。因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多创设情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感触、体会、认识,教育他們对生活充满主动的态度,促使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如:教学《集体的事儿谁说了算》这一课时,考虑学生集体观念不强,班干部没有发挥应有的责任。为了加强学生集体观念感。刚好我校前不久举行过拔河比赛,隔壁班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眼前一亮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吗?于是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件事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是庞大的,只有加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件事,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既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又让学生感悟、体验,心灵上也得到教育。品社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如:生活中有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采用多渠道收集发生在身边的例子,让事实说话,当讲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时,我先让学生看图,再让学生说说我们周边的环境,(课件演示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说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好少年应该怎样做?从而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让孩子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促进内心世界的发展。
二、兴趣引入,师生互动
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孩子们的心坎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吸引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孩子们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用所有的精力去做,学和乐是密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法宝。它会让孩子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兴高采烈地去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探所新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只有乐于学习,他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动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主要是突出一个“趣”字,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要我学”变“我要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我常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儿歌、游戏、多媒体……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教学“生活环境”这一课时,我没有把学生框在教室里,而是把他们带出教室,并组织他们观察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较熟悉的活动场地。所以,我凭借这课内容,冲破常规教学,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自己美丽的校园。首先,这种形式新颖,学生只有上体育课才在室外进行,当一堂文化课走出教室时,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基本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其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教材内容。又如上《花草树木点头笑》这课时正值春天,我把学生“开心农场”,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卡片”。引导学生从“卡片”中获得更多有关植物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每人领养一棵植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呵护它、护理它,让它和我们一起健康、茁壮地成长。孩子们所取得的经验是他们真真确确体验过的,这是任何精彩的课堂教学都无法比拟的。
三、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小学品社的生命在于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又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小学品社课程在课堂中,要驻足于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老师在讲授时要充分使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学习,以扩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我提前和孩子们的家长进行了交流,让家长给孩子们安排一次购物,给孩子们一样的零花钱,把孩子领到学校附近的超市上,让他们自己安排手里的钱,但是学生所买的物品必须与“文具”有关,然后分开学生自由购物。等到孩子们都买完后,我对孩子们的所买的东西进行分类,让孩子们观察,发现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老师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归纳,孩子们听完后对生活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哪些钱花的是物有所值,哪些钱花的是浪费。
所以,良好的品行应该在孩子们的生活历程中,而不是在生活以外。我们在教导孩子时,应重点引导孩子们经过自己的行为,看到事件的可靠部分,指导他们内心的真正感想,涉及他们的心田,才能获得有用的教学成效。
四、设计提问,恰当评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言语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关键方法是课堂提问。如:在课堂传授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事先设置好问题,计划好哪里要提问,结果是最好的,也要了解孩子们大概会产生几种结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教育心理学表明:恰当的、公平、公正的教育评价,可以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小学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传授中,老师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根据不同表现,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而言之,在小学设置品社课程,对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产生,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这门功课和孩子们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课本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目的地把孩子们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去调查、体会、理解、感悟、反思,使品社课更接近孩子们的生活,真正落实教育的生活化。孩子们也会越来越爱学,我们的讲授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