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摘 要: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关注并落实目标制订、安排预习、设计问题、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环节。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时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如果教师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应遵循统一与分层相结合、教师制订目标与师生共同制订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创造目标,必要时还要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分层达标。
1.安排预习要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则很差。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预习环节中,应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以下三种预习方式可以作为教师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层的参考: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词典。②“拔高型”:能按照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高能型”: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全面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三种预习法,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设计问题要分层
在教学中实行问题分层,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既要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學生,让学生在不同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如教学 《心声》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①通读全文,复述故事。②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③《凡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④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显而易见,这四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3.课堂检测要分层
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检测题目,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测评题目时,既要有达标的基础题,是大部分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如《敬业与乐业》有这样一个测试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基础层学生只要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就行,中等层学生则要联系实际来谈,而学有余力层学生则要讲清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的测试题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学有余力层学生需求。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各层次之间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评题,中下层学生也可以争取完成,要鼓励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上“跳一跳”。
4.课后作业要分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题目,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且合适的训练。
(1)作业量要分层。教师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量,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多做一些开放、拓展题目;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他们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要分层。学生学习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从而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恰当的训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2]肖连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