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告别学困的行动研究

2018-08-21 07:34霍健贞
求知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自信激励合作

霍健贞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使初中教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教材新了,课堂活了,学生乐了。但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技能必然是参差不齐的。文章对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告别学困的行动研究进行了阐述,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因材施教探索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的教学行动,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激励;合作;分层;因材施教;有效;自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一、发现问题

广东省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西校区的前身是广东省广州市第五十二中学,是海珠区的一所普通初中,每年的电脑派位生接近100%,2015学年甚至出现了学位剩余的情况,每个班的“学困生”比例都非常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2013学年七年级海珠区数学期末检测中20~60分之间的学生有122人,占学校年级总人数的29%;下学期20~60分之间的学生有105人,占学校年级总人数的25%。下学期考试成绩我校与前一名公办学校相差5分之多,与前一名私立学校相差3分之多,差距较大,其他年级情况类似。“学困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差,厌学,自信心不足,给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帮助他们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因此,我把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告别学困作为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

二、分析可行性

(1)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因素,每个人发展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充分表明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2)多年前我校就已经提出了“通过激励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学校领导从学校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激励教育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从课程设置、校园建设、队伍管理等全方位思考激励教育模式的创建和实施。这就使得让数学“学困生”告别学困的教学研究成为可能。

三、制订方案

1.2014年7月—2014年9月,行动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

(2)制订研究计划。

2.2014年10月—2015年8月,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

(1)“学困生”调查,成因分析。

(2)“学困生”分类建档。

(3)初步创设激励教育的管理模式。

(4)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因材施教的教学行动计划。

(5)收集分析和整理行动研究的数据、案例。

3.2015年9月—2016年8月,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

(1)再次调整实施过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行动计划。

(2)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选择评价方法,体现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通过努力,进一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提高“学困生”转化效果。

(5)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设计“学困生”转化调查表,包括学习态度调查表、合作学习自评表和课堂教学评价表等。教师建立“学困生”个案资料库,每周进行“档案跟踪”;撰写“学困生”个案转化分析报告、“学困生”转化后感想报告。

4.2016年9月—2017年11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阶段

(1)进行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

(2)完成行动研究报告和论文。

(3)成果推广。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结合对本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的了解,笔者这样定义 “学困生”: 在区期末考试中分数位于20~60分之间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通常不是智商问题,而是由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者学习习惯不好、思维策略不足、知识结构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具有可塑性,有发展潜力。

(二)关注 “学困生”,唤起学习动机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多些“平等”,少些“架子”;多些“微笑”,少些“冷漠”;多些“宽容”,少些“苛求”;多些“倾听”,少些“厌烦”。在排座位时,我让优秀生和“学困生”搭配同桌,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课后“一帮一”。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要经常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时刻提醒他们要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我常常是边讲边走到他们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抑或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背,孩子们总能领会我的意思。对于“学困生”,我坚持做到五个优先:①有简单的问题,优先讓他们回答;②有简单的计算,优先让他们到黑板上来板书;③练习的时候优先进行辅导;④如果“学困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则优先解答;⑤对于答对问题的学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使他们感觉受到重视。

我还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刘姓学生,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早年丧母,生活中缺少母爱,他的日常起居生活没人关心和过问,加上其父亲忙于生计,管教不严,导致他自卑心理严重,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开始不思进取,无心向学。有时甚至趁父亲晚上外出加班的时机自己独自一人到网吧通宵达旦打游戏而出现逃课现象。作为他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转化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学生那里打听到他喜欢体育活动,经常打篮球,恰好学校要举行三人篮球赛,我就向体育老师推荐了他。通过这次球赛,他和我、和同学的关系好了很多。每逢周末,我都会时不时地打电话到他家嘘寒问暖,找话题跟他聊天,了解他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一来,日子长了,他觉得老师真的在乎他、关心他,渐渐地他上网吧通宵打游戏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上数学课的态度认真了许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创新激励管理模式,提高学习热情

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他们都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在学生自由、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数学学习奖惩条例》(以下简称“《奖惩条例》”),从学习、纪律、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建立起了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班干部督促机制,把外在的强化、监督和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

1.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我认为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学上采取分层激励的做法,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至关重要。我根据上学期末区统考的数学成绩及其他综合能力,将全班学生进行排序,每6名为一组,1~6名的学生为第一小组,7~12名的学生为第二小组,以此类推……把全班学生分为七个小组。每组的6名学生推举自己喜欢的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后五组组内学生的座位相对邻近,前两组的相对优秀的12名学生分插到后两组中,分别与一位“学困生”同桌,既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课后“一帮一”。这也让他们真正体会、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个字的新内涵。即使座位轮换基本都是按小组移动,前两组(1~2小组)捆绑后两组(6~7小组)的原则,要求小组内成员团结互助、展开良性竞争,争取共同进步。

2.创设激励学习机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我将每个学生的成长得分记为零分,让学生有白手起家的感觉,让其感觉成长得分是自己辛勤付出所得的收获;让加分项目多于扣分项目,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次超越自己的表现都可以加分,比如,上课老师的一次表扬、一次考试的进步、参与学校的一次竞赛活动等,涉及日常成长的细小进步;还将个人成长与集体进步捆绑,若小组得到了表扬,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给加分,共同分享集体进步的成果,若个人违纪被扣分了将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得分。小组长及时登记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根据《奖惩条例》进行加分和扣分,每星期总结一次,交到数学科代表处汇总排名,由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宣布成绩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我把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进步作为合作的目标,把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评价引入《奖惩条例》里,重点放在进步的名次上,而不是考试取得的分数上。强化自我参照,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具体操作如下:每一次的测验或月考科代表都会认真登记学生的成绩,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统计,把获得小组第一名的学生名单交给小组长登记,及时给予加分。平时测验获得小组第一名的加3分,而月考或期中考、期末考获得小组第一名的加5分。期末考学业成绩在年级综合排名进步30名以上加3分,进步50名以上加5分,进步100名以上的加10分。学业成绩的进步成了《奖惩条例》里分量最重的一个项目之一,原始分在《奖惩条例》里是没有意义的。每月还设常规管理评比,根据《奖惩条例》,小组长累计出小组成员总得分和各小组的平均分,并把成績上报科代表,由科代表和学习委员分别作个人得分和小组平均分的汇总排名。个人得分全班前十名的以及小组平均分前三名的分别将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以书面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因为每个小组内学生水平相当,评比指标多元,所以小组内互信互助,展开良性竞争,同组水平相当的6个同学个个你追我赶,暗中较劲,既要争取小组第一名,也要争取年级的进步名次,因为原始分在《奖惩条例》里是没有意义的;小组间又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奖惩条例》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大家明白了同学间既是竞争的对手,也是合作的伙伴。

班内激励条例具体内容如下:

(1)上课发言积极主动加2分。

(2)学习态度进步明显,被科任老师点名表扬加2分。

(3)积极参与学校或校外开展的各项数学课外活动,获三等奖加2分,获二等 奖加3分,获一等奖加5分。

(4)数学学业成绩每次测验小组第一名加3分,期中、期末考小组第一名加5分。

(5)期末考数学学业成绩在年级综合排名进步30名以上加3分,进步50名以上加5分,进步100名以上的加10分。

(6)其他优异表现加1~5分。

(7)作业不及时完成、缺交扣2分。

(8)上课不专心听课,违反纪律扣3分。

(9)上学迟到、早退扣2分,无故旷课 扣10分。

这样一来,班中的“学困生”看到了希望,心中的热情被点燃了,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动力,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例如,张同学初一刚开始时上课走神,开小差,经常迟到,她觉得不管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超越班中的学业优秀生,于是没有了人生目标,学习得过且过,无心向学。但自从实施《奖惩条例》后,我看到她的双眼有神了,态度积极了,上课开始做笔记,课后认真做作业并能按时上交,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多次受到科任老师的表扬。两个月下来,她的学业成绩多次取得小组的第一名。一个学期后,她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从年级的323名进步到212名。由于成绩提升了,她本人也从原来的第五小组跃进到了第三小组。

实践证明,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班里的大部分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年级排名进步50名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尤以“学困生”的进步最为明显。数学成绩从接手前全年级第八名提升到了第四名。

(四)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1.分层教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这一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达到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

(1)学生分层。我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1~2小组的学生分为A层,把3~5小组的学生分为B层,把6~7小组的学生分为C层。本次行动研究中的C层学生即为“学困生”。

(2)教学分层。分层授课,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具体做法是: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对C层学生则降低要求,放低起点,坡度小,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

(3)作业分层。在布置课外练习时,我往往设计了A、B、C三类练习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选一类练习。其中 A类是必做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一层次的练习往往为“学困生”的作业。如区同学发作业拖拉缺交,问他为什么,他说:“学习没意思,数学听不懂,跟不上。”但当我推出分层作业后,他做作业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从会做一题、两题慢慢地到把所有C层的题目做完……在他每次交上来的作业后我都会给予他鼓励性评价,如 “作业态度认真了”“进步了,希望继续努力” “再接再厉,加油”等。一年后,该生的数学成绩取得很大进步,从原来的20来分进步到了70分左右。

(4)多维度评价。我把单元小测设计出A、B、C三种不同层次的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选一类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考试中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若“学困生”感觉自己发挥失常,可申请再考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并以他感觉发挥最好的那次成绩记录为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看到自身的进步,自身的希望,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2.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记忆力障碍型。转化策略:由于记忆品质不良,观察力和注意力低下,且对数学容易产生恐惧感,在平时数学学习活动中可通过美化情景或者现实生活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程度,也可确定一个较低起点,促进“学困生”思考,在探索操作中强化对各个感官的刺激,通过视、听、触觉的综合作用来强化记忆,改善记忆,提高记忆质量。例如,我在讲授“合并同类项”一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多媒体显示:“小华和小东准备到文具店购买作业本。小华:我买4个数学本和3个语文本;小东:我买1个数学本、1个语文本,再买1个数学本、1个语文本,另外还买1个数学本。”然后依次让“学困生”S1到S4回答:“①两个同学谁的表达比较清楚简明?②小华是否可以说“我买6个作业本”?为什么?③假如你是小东,你该怎样对售货员说才更简单明了呢?④如果小东托付小华帮他一齐买,那小华又该怎样对售货员说呢?”(通过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题,提供机会给“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在学习上有用武之地,“学困生”七嘴八舌,争相回答问题,热情高涨)师:“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已初步感受到“同类”的意义和同类合并的作用了,其中第④个问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4个数学本+3个数学本=7个数学本;3个语文本+2个语文本=5个语文本。如果用字母x表示数学本,用y表示语文本,则上面式子可写成:(让“学困生”回答,老师板书)4x+3x=(4+3)x=7x, 3xy+2xy=(3+2)xy=5xy。师:“能不能7x+5xy呢?”(生:不能)师:“为什么有的式子中的项能合并,有的却不行呢?下面请大家再来做一个游戏,加深理解。”(先请3位学生到讲台,每人一张卡片,分别写有以下式子:-3x2y、5ab2、2ab。再请4位学生到讲台,给每人一张卡片,上面分别写有以下内容:2x2y、0.5b2a、3abc、1/2xy2,让这7位学生互相找一找有没有朋友)师:“请大家谈谈同类项的含义……”在游戏中,我抓住-3x2y与1/2xy2、5ab2与0.5b2a、2ab与3abc展开质疑,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引导,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经历从朦胧到深化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思维力欠缺型。转化策略: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于以上最难转化的群体,应选择能优化思维品质,能传递一定数学思想的题目,让他们多思多练,譬如特殊化方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等。例如,这样一道题目:求证无论k为何值,直线y=kx-(k-2)都通过一定点。考虑到题目没有给出这个定点,因此,首先要探索這个定点。不妨用特殊化方法:任取k=0和k=1,则得直线y=2,y=x+1。解方程组

(3)想象片面型。转化策略:由于对事物的彼此联系不熟悉,和对脑中的表象再加工的能力较差,从而形成认识困难,解题困难。教师可在平时多用生活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多种适当的方式来理解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多多利用媒体操作来丰富“学困生”的表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首先利用多媒体显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辆红色小车开到一个分叉口后,面前出现了两条路径(见图1,其中线段AC用红色显示,线段AB+BC用蓝色显示),然后让学生选择最短路径。师:“同学们,现在红色小车前面有两条路径,那么为了能尽快到达目的地,司机应该选择哪条路径呢?请说明原因。”学困生:“应该选择红色的那条路径。”师:“那么在这个三角形中是蓝色的两边之和大呢还是红色的边长大呢?”学困生:“当然是蓝色的两边之和大了。”师:“为什么呢?”学困生:“因为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然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利用课件,创建生活情景教学,能够消除“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操作迟钝型。转化策略:可设计一些操作性强、联系实际较紧密、学生较感兴趣的设计型题目,促进他们操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镶嵌问题的题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给定的某些正多边形,能够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这显然与正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关系,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拼成了一个平面图形。①请根据下列图形(见图2),填写表1中空格。②如果限于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③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中选一种,再在其他正多边形中选一种,请画出用这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成的一个平面图形(草图),并探索这两种正多边形共能镶嵌成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这能让学生在輕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生活气息中理解数学名词的内涵,在强烈的竞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快乐。

五、总结和反思

(一)成果总结

1.初步形成了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基本模式

通过三年的尝试与探索,我逐步形成了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基本模式,并在全校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①通过调查、座谈、测试等形式,探寻“学困生”的成因,掌握典型的“学困生”的材料,确定“学困生”名单。②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多给予他们关爱,对症下药,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管理教育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帮一”帮扶学习、分层教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教师跟踪辅导、家校联合等措施,让“学困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引领数学“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目的。

2.“学困生”转化效果显著,引发班级成绩全面提升

通过本次行动研究,“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他们有足够的学习热情,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并努力提升学业成绩。

本人在实施“学困生”差异化教学行动研究三年以来,坚持着自己的教学原则和转化策略,激励为主,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努力激励“学困生”脱困。本人所任教的实验班在初三毕业会考中,以89.76的平均分超过了年级普通班的平均分82.86,数学成绩排名从接手前的全级第8位上升到全级第3位,位居学校普通班第一名,在全区36所学校中排名第11位,谭同学更是以143分的好成绩取得全年级数学第一名。

在本次毕业会考中取得突出进步的“学困生”名单如表2。

3.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在本次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本人的教育教研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在分层教学中注意角色的转变,缩短与C层学生的心理距离,从原来的以“我怎样教”转化为“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的总结、评价等方面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做法,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全过程,并及时地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

(二)  行动反思

(1)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绝不会一蹴而就,不能在短期内见效,所以教师还是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充满爱心,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信“学困生”总有一天会有所突破的。

(2)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如何全面认识教育目标,改变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是教师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3)面对减负这种新形势,如何让“学困生”学得更轻松,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水平,培养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六、今后进一步行动的设想

(1)以点带面,数学科组内推广,全员参与探索研究。

(2)丰富学习资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班内计划订阅几种期刊报纸,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实践数学和智力游戏等活动,培养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技巧,逐渐把数学学习融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3)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开展发展性评价的理论资料。设计有效的“学困生”脱困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设置“优秀小组奖”“优秀个人奖”和“学习进步标兵奖”等奖项,加大激励力度,引导每个“学困生”自主探究学习。

行动研究表明,只要把好“学困生”的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可行的。教师只有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才能使这些搁浅之舟战胜激流,驶离浅滩,躲避暗礁,乘风远航!

参考文献:

[1]刘京海.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深层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1(5).

[2]刘素红,关 凤.学生数学学习期待心理探微[J].中学数学,2000(12):5-7.

[3]姚丽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1995(1).

[4](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自信激励合作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