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因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目前,疾病引发血小板过度生成的作用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一般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关键是降低血小板、预防控制血栓形成。因此,我院选取收治的100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丹参酮注射液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作以下汇报。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即外周血小板均高于正常>450×109/L,患儿家长知情自愿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已上报我院伦理委员并获得同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25±1.26)岁,发病原因:支气管肺炎18例、重症肺炎23例、迁延性肺炎9例;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38±1.24)岁,发病原因:支气管肺炎18例、重症肺炎20例、迁延性肺炎12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以及原发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双嘧达莫(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968)治疗,口服给药,3~5 mg/次,3次/d,饭前服用,或者遵医嘱服药,预防血栓形成;研究组给予双嘧达莫联合丹参酮注射液治疗,双嘧达莫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丹参酮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558),将5~10 mg丹参酮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滴注给药,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7~14 d,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依据血液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儿治疗7~14天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 [n(%)]
根据相关研究提示,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发病原因多因呼吸道感染所致,尤其是细菌性感染。据国外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中因感染致病者约为21%。本组纳入研究的100例患儿中肺部感染前,行血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而肺部感染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控制感染症状后,血小板也会逐渐恢复正常,经骨髓常规检查提示,本组研究纳入患儿已排出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恶性血液病,最终确诊为肺部感染后继发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细胞生发因子又称为TPO,多在肝脏与肾脏内合成。TPO可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数明显升高。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内TPO可与血小板表面的mpl受体相结合而被降解,而未被mpl受体结合的TPO可进入骨髓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同时肝脏内合成TPO,也可因白介素-6的刺激而增强,而白介素-6已被证实与感染存在密切关系。根据相关报告提示,肺部感染继发的血小板增多症与血清内TPO与白介素-6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临床治疗继发血小板增多症应以抗感染、去除诱发因素为主。
丹参酮注射液经静脉给药后,对于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抗血栓形成。最终将感染因素去除后,可使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据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联合双嘧达莫治疗总有效92%明显高于单纯应用双嘧达莫,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丹参酮注射液在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