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洁
摘 要:手机直播作为一种新媒体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同时,手机直播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手机直播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分析学生沉迷于手机直播的心理因素以及手机直播的泛滥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损害,探究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手机直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1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113
近年来,基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直播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新宠。手机直播及其立体化、娱乐化、直观化的特性,让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们疯狂追捧[1]。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截至2016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2]同时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手机直播平台的主要用户。
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手段、途径、方法以及目的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学生素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因其自控力较差等其他自身原因,在手机网络直播用户中所占比重更大。有数据表明,约有69.03%的高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5至6个小时;73.13%的高职学生认为缺少手机后果很严重,甚至会觉得生活突然空虚,不知道该干什么[3]。因此,探究手机网络直播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一、网络媒体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点
自2016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已经主要是95后,他们是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手机、QQ、微信、微博、直播APP等新媒体的包围之下。这些网络社交工具为他们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个性风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载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学习方式。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 知识接纳方式主动化。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主动从网上获取知识,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模式。
第二, 价值取向主体化。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强调个体的存在与认可,使这一学生群体社会价值多元化更趋明显。
第三, 网络的过度依赖化。高职院校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手机网络,甚至吃饭、睡觉、上厕所、上课都离不开。网络的过度依赖,使他们的社交活动、娱乐兴趣和专业学习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更甚者是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直播的心理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大量使用手机直播的原因往往是自身心理状态较弱。从心理因素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直播,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控制力较差以及容易受到诱惑
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控制和管理上普遍缺乏一定的恒心和毅力。网络直播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学生往往表现出控制不住自己,很容易受到主播的诱惑而越陷越深。他们常常会这样感叹:“我总是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但我控制不住自己”“要是我当初能够克制一下就好了”。这些想法充分证实了高职学生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较弱。
(二)现实的自我否定以及虚拟网络上被他人肯定
高职院校学生在高考时的分数普遍低于本科生,他们本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态。调查得出,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五个不安心理因素依次为:(1)担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2)毕业后不知道干什么;(3)想好好学习但是学不进去;(4)父母的期待让我沉重;(5)感到前途渺茫。而这些不安心理因素更加造成学生现实的自我否定[4]。但是,在虚拟网络里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用户使用门槛低,学生只要直播一段有趣的内容就可以受到别人的追捧,让学生在虚拟网络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心理上的满足。
(三)害怕现实人际交往以及享受直播互动
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他们交际能力较差,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处。于是就有许多学生进入直播平台,在上面享受新的社交形式。手机直播平台凭借可视性、实时互动性、动态点赞和刷礼物等特点,可以让一个学生轻易得到上千甚至上万粉丝,迎合了学生人际交往与情感表达的心理。
三、手机直播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损害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矛盾与日俱增,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手机直播内容种类繁多,往往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一)传播“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不良思想
网上存在少部分主播在微博上晒高收入工资单和各种奢侈生活,导致部分学生羡慕不已,相信成为主播可以一夜暴富。这种思想导致学生不把精力放在学習上,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课余时间也只关注各类平台主播,一门心思的模仿主播的生活,企图复制“一夜成名”的神话,更有甚者直接退学回家做全职主播。就是这部分心理不够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受到手机直播传播的不劳而获思想的影响下,才做出这种放弃学业,放弃自身职业规划的偏激行为。
(二)部分直播内容低俗,传播不良价值观
手机主播作为一门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市场监管。一些平台主播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打赏,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直播各种虚假、淫秽、血腥暴力等博人眼球的内容。部分学生因为猎奇心态,会去观看这些“重口味”的直播,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心理将造成极大危害。《人民日报》在2017年发表评论文章《网络直播,并非法外之地》中提到:“网络直播中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要特别引起重视,网络主播有很多都是00后,由于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容易引发他人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