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依琳
【摘要】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英语的广泛使用是未来的趋势,英语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全世界人类的生活中,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现代人类的生活之所需。所以,对于我国的新青年的英语的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英语教育;外语教学;未来发展
一、我国英语教育简要发展史与现状
1.我国英语教育简要发展史。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从19世纪由外国的传教士举办的教会学校开始。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英语教育在中国正式开始。洋务派兴起后,大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英语教育也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增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2000年,随着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颁布,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运用英语交流。在英语人才需求上发生了质的改变。要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在专业性上更强调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现状。在高考中,英语与语文和数学占有同等的位置。近来有声音呼吁降低英语分数比例,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太多。从国际发展角度和长远来看,英语是未来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发展技能。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在求职时,社会更偏向于拥有一项基础专业的同时英语水平也相对较好的多方位储备人才。
我国英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本身的因素影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盲目性的跟风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教英语。此行为的弊端是在孩子母语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还要孩子额外学习一种语言,这样会对孩子语言体系的建立造成影响。这些现象是由于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理论还没有突破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依旧是借鉴西方的理论模式。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英语教育依旧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较少,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英语教材改革太過缓慢,大部分的英语教材强调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而导致教材内容过于单一,对于平衡发展英语能力没有积极地作用,对学习者今后深入学习英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向低龄化发展,而优秀的英语教师却是供不应求,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出现了。并且在教师有限的指导时间中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下,教师只能按照学生们的平均水平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这也是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
二、我国英语教育近年来的转变以及改革
1.像近日新出台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这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它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量表构建了语用能力量表,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量表,笔译和口译能力量表,旨在引导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试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外语教学和测试加强对语言使用策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个量表使英语能力测试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方面且等级分类也非常明确。此表的出台也显示了我国英语教育在努力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2.教育措施的改革要有教育理论以及理念的支撑。在学习国外优秀的语言理论的同时,要将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工作者们应建立起一套属于我国具有独特性与实际应用性的,科学的教学理论与方法。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应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模式。比如英语技能中的听、说为输入性的知识,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来获取语言知识材料,输入是通过感知的输入、理解的输入、摄入结合等阶段最后再形成产出性的知识技能。而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材料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语言从接收到产出是一个连续统,没有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产出也很难得到。要达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要注重学生们产出性知识的提升,坚持口头交际和读写同步发展。
3.我国目前一部分教师的自身发展意识还不够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专业发展条件不够宽松造成的。推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娴熟的运用专业技能,培养自身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学会在教学中独立思考问题,也要与同伴即时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学经验与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长久以来由众多因素造成的结果,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更好的发展需要各位英语从事者的齐心协力,使英语教育研究的改革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53-155.
[2]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