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洪彬莒南县岭泉卫生院内科,山东临沂 2766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集中在神经与血管病变,可能引起组织严重坏死而出现截肢、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为了进一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尽早防治与治疗糖尿病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2015年1月—2017年12月文章主要针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以及内科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100例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 53~81岁,平均为(62.3±4.6)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 例;年龄为 52~82 岁,平均为(64.6±5.2)岁。 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病灶有明显的溃疡、感染以及坏死症状;②患者及家属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能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合并结核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控压、控糖、改善水电解质、局部清创等措施。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内科综合疗法,具体措施为:患者入院之后进行常规血糖、血脂、血压监测,然后给予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措施,并行彩超以及神经传导检查,行实验室培养,观察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点,并询问患者发病原因,改善水电解质以及pH平衡,同时给予前列地尔和丹红口服,并给予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措施。并采用局部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若有必要需要进行截肢治疗。创面最好使用藻酸类辅料,能够加速创面愈合。
分析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次100例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有67例(67.0%),病程≥10年患者有 54例(54.0%),这说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与患者的病程以及年龄有密切的相关性;引发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外伤(20.0%)、水疱(50.0%)、烫伤(25.0%)等因素,还有 5例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该次研究中有95例患者病灶位于脚趾,其余5例出现在手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n(%)]
糖尿病足是一种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一种累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的慢性病变,虽然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坏疽不仅局限于足部,但是有95%出现在四肢末端,特别是足部,因此也被称为“糖尿病足”[2]。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因此导致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容易出现血栓从而凝结为斑块,这就引起了血管闭塞、神经受损、下肢组织病变的出现[3]。且足部距心脏最远,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容易出现水肿、坏死、腐烂、发黑,并最终形成坏疽。坏疽可导致败血症,因此需要尽早进行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但是由于该病的发病较为隐匿,加上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了解较少,容易出现主观上的忽略,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跛行甚至组织坏死才来就诊,这对临床治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因此需要分析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该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年龄以及病程的增加,该病的发生率也不断提升,这可能是由于: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血管弹性下降,老年患者更容易从下肢血栓,从而增加了血管闭塞的发生率,也更容易出现糖尿病足;②长期高血糖状态增加了血管损伤的风险,这也使得血管壁增厚的发生率提高,更容易出现血栓,从而引起了血管闭塞,并最终导致糖尿病足结局。该次研究中发现,引发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外伤、水疱、烫伤等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做好自身行为的控制,合理用药,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也要勤加锻炼,但是需要选择运动相对缓慢的有氧运动,避免激烈运动引起的跌倒、滑倒引起的外伤;此外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感觉相对较为迟钝,对温度敏感性下架,容易出现烫伤的现象,因此要叮嘱患者避开温度过高的东西,例如高温油、刚蒸熟的饭等日常生活中的高温物品。
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血糖血压控制、局部清创、改善水电解质等措施,但是常规治理措施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该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是内科综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控脂、控糖、控压、改善微循环、扩血管、抗凝、抗感染以及局部清创等治疗措施,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内科综合治疗措施与常规治疗措施相比,其治疗有效性要更高。
综上所述,病程与年龄与糖尿病足的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内科综合治疗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