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8-08-16 18:11赵静芬
文理导航 2018年12期
关键词:勤奋学习教者例子

赵静芬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从四年级开始,还选编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数篇说理文。由于这类说理性文本,数量不多,篇幅不长,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曾经听一位新教师教一篇说理文。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内心非常渴望孩子们能认识这样一种对孩子们来说是崭新的体裁的文章。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干涩地分析什么叫议论文,以及“论点”“论证”“论据”的含义。实际上事与愿违,学生大多不领老师的情,最终还是一头雾水地走出了课堂。

其实,有心地研读小学中高年段的说理文,你会发现,虽然篇目不多,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优点: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例子,平白的语言……与叙事性作品相比,说理文要求逻辑严密,表达准确,论据有力。教师解读教材时,脑海里要有文体意识,关注说理文这一文体特点,包括要注意把握论点与论据的结构关系,论据方面注意把握事例的精当有力,表达方面注意把握语言的准确严密等。教师应该用好这样的文本,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道理,品味说理文的格局和魅力。

本文试以《说勤奋》的教学为主例来谈谈说理文的研读思考和教学探索。

《说勤奋》这篇说理文编排在四年级的上学期。四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说理文,全新的认识,陌生的感觉。他们是不是能够对这样的说理文产生兴趣呢?很明显,要靠教师怎样用好教材。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为了实现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生命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者尝试着在中年级的说理性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渔”:

一、对“题”质疑激学趣

【片断1】

师(板书课题):课题中的“说”,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可以换成什么字或词?

生:我觉得可以换成“谈”。

师:放进去读一读。

生:谈勤奋。

师:真好!意思一样。

生:也可以说成“谈论”、“议论”。

师:也请你代进去读一读,意思通不通?

生:论勤奋。

生:议勤奋。

……

师:咱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同学们觉得,这样的一篇课文应该谈论些什么呢?

生1:可以谈谈什么是“勤奋”。

生2:应该需要说说为什么要勤奋。

生3:可以说说勤奋有什么作用。

……

(教师随机用板书记录下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围绕课题提出了许多与“勤奋”有关的问题,老师梳理后写在了黑板上。接下来,请大家围绕着这些问题,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有没有如你们所想,来说说这些问题。再看看,课文除了讲到这些问题,还讲到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评析】

理解课题是走进课文的第一步。第一次接触到说理性课文的题目,从《说勤奋》到《谈礼貌》,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直达文本的中心话题。所以,在课始时,教者就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推理。

在质疑时,教者为避免让学生落入习惯性的思维的“圈”,——“为什么?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曾几何时,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了阅读课上学生对文本质疑的三大“决胜法宝”了。所以,我引导学生以换词的方式谈一谈课题里“说”的含义,使学生初步意会这篇课文的写法,对说理文这一文体有初步的体验。接下来的质疑,紧紧围绕“课文应该围绕主题谈到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想法非常开放——什么是“勤奋”?“勤奋”了会怎么样?怎样做才是“勤奋”……教师在耐心倾听的同时,用板书梳理下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锤炼语言,学会提完整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质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平淡的说理性文章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接下来的自读探究成为有本之木,顺理成章。

二、“理”“例”对照明事理

【片断2】

师:课文向我们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司马光勤奋学习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例子。

师:品读这两个事例,体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勤奋学习的?勤奋学习给他俩带来了什么?你能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们的做法和结果吗?

【片断3】

师: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吗?

生:告诉我们“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生: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生:说明了“古往今来,每个……”

……

师:请大家与刚才我们学习的两个事例对照,用你的理解来说说司马光与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又分别表现在哪里呢?

生自由圈画,同桌开始小声交流后,全班进行讨论

【评析】

说理性文章的主要写法就是举例子、讲道理。那么,怎样使学生读懂例子,明白道理呢?怎样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例”和“理”有机结合进行理解体会呢?教师通过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1)这两个例子分别写了谁?他是怎样勤奋的?他勤奋的结果是怎样的?(2)将两个例子与课文中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进行对照,司马光与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又分别表现在哪里呢?

在反复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学生自然明白了“成功者手中的鲜花”和“汗水和心血”的比喻义,以及“为什么说今天仍然要勤奋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

三、比较事例学写法

【片断4】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这样的两个故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呢?你觉得这两个例子选得好在哪?

生1:很有说服力。

师:怎样有说服力,谁能展开来谈一谈?

生2:司马光的例子是古代的,童第周的例子是现代的。这样比较有说服力。

师:对,正应了“古今”二字。

生3:這两个例子看起来一样,实际上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愿闻其详!

生3:司马光代表天资聪明的人,他通过勤奋学习,最后成功了;童第周一开始基础差,但是他通过勤奋学习也成功了。这两个例子不一样,有说服力。

师:你很会比较!那只选择两个聪明的人,通过勤奋成才的事例好不好,或者只选择两个基础差的成才的例子好不好呢?

生4:不好。这样就没有说服力。应该用不同的例子告诉我们,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能成才的。

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全面。如果让你再选择补充事例来证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的话,你还会选择哪些事例呢?(课件出示部分事例:凿壁借光、通往梦想的梯子、伤仲永)

(学生自由阅读故事)

生5:我觉得可以补充《通往梦想的梯子》这个故事,这个事例写的是外国人通过勤奋成才的故事。这样,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了,更加全面。

生6:我觉得《伤仲永》这个故事也不错。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小时候很聪明,但是不勤奋,也不会成才。

师:那可不可以选择补充《凿壁借光》这个例子呢?

生:不能。因为这个事例跟课文中的例子差不多,有点多余,应该选择与课文中的例子不同的。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讲道理,举例子,是说理文的两大利器。写好说理性的文章,就要会选择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也不是举的例子越多越好。

【评析】

领悟说理性文章的写法,此处教者主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说理性文章选择事例的典型性。首先,教者指导学生将司马光与童第周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其次,教者提供补充材料《凿壁借光》《通往梦想的梯子》《伤仲永》等,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这个学习活动可以放开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不仅能使其逐步领悟“天资聪颖的人通过勤奋能成才”和“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更在无形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说理文的基本的写作方法。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辩证、总结归纳的过程。与直白地解释相比,这么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者在教学《说勤奋》这一课时对说理性文本教学的几点思考。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说理文时,不能只是带领学生读几个例子,懂一个道理;也不是单纯教故事、学习人物的精神,而是更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作者的创作思路,理解说理文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并且在教学的同时,渗透一些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师要有一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整体研读观,一旦在说理文的教学中有了理性与感性的有机融合,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光彩!

猜你喜欢
勤奋学习教者例子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论语》—述而篇
《劝学》
爱是教育的灵魂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
坚持勤奋学习 不断提高执政本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