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民 许玲
摘 要: 如何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指向,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学习活动,是当前教师思考研究的重点。以国赛特等奖获得者的教学设计为例,作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应该从重新审视教材,发掘学科智慧;聚焦核心素养,统合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引向深度学习等思路和策略入手。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
2016年9月《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精神和理念。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至此,如何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指向,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学习活动成为教师思考研究的重点。我也带着这样的思考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走进学校听了一些课,与教师进行了相关话题的交流探讨,特别是最近参与了许玲老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数据处理与分析——Word图表》一课的教学设计与磨课,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想,特此整理如下。
一、重新审视教材,发掘学科智慧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我们以为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相关内容尚不清楚或理解不透彻,在熟读教材表面知识技能的时候,忽视学科的真正内涵、核心思维、价值目标。
本课中,教师往往关注图表创建操作技能较多,对学生数据应用意识、归纳分析表达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关注图表的类型较多,对图表的内涵、图表的典型应用熟知理解不够。为此在教学设计前,首先参照新课标要求,搜集阅读了大量教材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理清本课涉及的相关概念内涵、学科思维、典型应用与价值地位等,最终对本课内涵重点把握如下:
关于图表。要全面理解其概念、内涵、本质、应用等。图表是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属性(时间性、数量性等),对知识挖掘和信息直观生动感受起关键作用的图形结构。图表典型应用于调查报告,生活中报纸杂志常用“一图看懂”方便信息传递阅读。
本课第一次涉及数据概念。发展到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信息技术四大核心概念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本来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更容易地被利用起来,依靠海量大数据,提取知识与智慧,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科研手段。
关于数据分析。其技术思维可以总结为“说现状—找问题—析原因—给建议”,学生的通俗理解就是:“事实怎么样?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我们怎么办?”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系统呈现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课在前课数据采集基础上以图表形式进行分析,形成和呈现初步结论,并应用于后课的调研报告之中,因此十分重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单元第一次涉及数据核心概念,应当对相关知识做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往往习惯于过多的知识性灌输,却掩盖了学科智慧的传递。只有广泛阅读,不断更新知识,进行专业的深度学习,才能深刻领悟教材内容及背后蕴含的真正学科内涵与价值,才能真正明白和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之所在。
二、聚焦核心素养,统合教学目标
图1 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确立思维框架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获得的。在三维目标导向下,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目标分开割裂描述,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综合交互的,所以应当整合综合描述。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确立核心素养目标的思维框架(如图所示1)。
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本质、课标要求、结合学情分析,本课确立的教学目标描述如下:
1.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了解图表的作用、类型特点,掌握在Word软件中创建图表的方法(信息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操作体验中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对数据展开有效分析(学会学习,技术思维)。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优势,了解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影响(信息意识、社会责任)。
按照这样的思路框架,就基本把握了课堂的教学主线,以教学目标为统领,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三、创设真实情境,引向深度学习
“只有将学习置于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在设计教学背景、提供教学素材、教学项目上应该立足实际应用,尽可能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结合多种学习形式,指向问题解决,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为此,本课设计了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活动主题(如图2所示),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也贴近于“一图看懂”的生活实例(如图3所示)。
贴近生活情境的多元化任务设计,体现了任务的开放性、趣味性、选择性。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在前课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创建图表,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大致按照“事实怎么样?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我们怎么办?”的思路进行交流分析(如图3所示),学生数据分析的思维得到提高,同时深刻体验了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升华为“智慧”的这样一个过程方法,信息意识得以强化。
教学过程融合教师演示导学、自主实践做学、微课视频助学、小组合作竞学、互看互评互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层层递进,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在活动中收获,在发现中提高,在生活中应用,学会学习,感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弊端往往表现在:从教师自身视角预设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掩盖了学科学习的本来面目;丢掉了发现的惊奇,失去了思维的乐趣,学生逐渐窄化了认识,形成了习惯,产生了依赖。正如省教研员魏老师所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学应当实现四个转向:一是目标转向,从“信息常识”到“数字素养”;二是内容转向,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三是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四是价值转向,从“应用行为”到“学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