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卓文
摘 要:社区矫正是适应监外执行刑法的一种非监禁活动,它主要在使社区内服刑人员通过不与社会隔离的方式推动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一种刑罚活动。随着社会变迁,相应的社区矫正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在海南,随着区域、人口和制度的特色,海南社区矫正借鉴试点的开展经验,结合本土探索适应海南社区矫正的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
关键词:变迁社会;海南社区矫正;本土化;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071 — 03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流动发展的潮流,经济体制改革从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发展朝多元化发展,社会变迁呈现出几种现象。一、人口变迁,即流动人口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始流动,无法阻隔流动的步伐,在目前社会仍是一种动态和潮流,民工潮和社会流动,在当今的世界里形成了一道主流的风景线,不管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有人口流向各地,在世界的角落里扎堆地居住,成了社会群体或族群,据报道,全世界将近有三分之一是流动人口固定居住地,在长达十几年的流动区域里,这里不断地变换人群,不断地迁移,在人潮涌动的时间里达到了最高峰值,特别是季节性和用工。就业仍是目前社会变迁的一大主流目的,但也常常找不到工作,而面临流动中的失败和中断,或者又不得不返乡,进入社会去融合去寻找去维持现有的生活。二、制度变迁,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着,比如一项党的核心价值观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小康社会的制度也是来自于民众的心声,但也是民众创造的福祉,然而制度随着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形成并加以实施,是管理的象征性执行方案。从过去的民主专政制度到现今的民主评议制度,说明合乎民主的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迁,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的成本,制度的变迁是在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经济产生规范性条例的制约类型,也是改革必然前提,它是人类社会一项重大的变革;三、文化变迁,随着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迁移,许多文化穿插而交织,多元文化使人们迁移到的地区呈现了多样性特征,一个社区独立来自它包容性和接纳性,因为文化具有相互交流,又具有同质性,社区文化变迁在于从古至今文明到民主自治的文化,包括边缘的、中心的相互交替,也包括在人类古时候的发明,传播和发展到至今形成了中心文化,在古时候的各种文明迹象都意味着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变迁是指从落后到进步,从荒芜到繁荣、到昌盛的发展时期,然而,过去的文化二元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的社会发展,因为无论先进还是落后,文明还是野蛮,它都是呈现出文化的进化论,并且唯独通过教育,才能改善过去种种的不适应或水土不服,因此社会变迁经历的三个时期,孕育着生命中的各种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社会生命力的影响彼此,在社会变迁中,随之而发生的生命个体的变化,在于跟随着这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完善,使之成为社会的重要变迁。
这三个时期,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和促进着社会变迁,人口变迁、制度变迁和文化变迁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占据重要的作用,在人口变迁时,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种人口密较集中的状态,对社会发展和进步集中了人力,然而这种变迁也带来了人口拥挤,人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制度变迁中,它所提供给社会的是制度下的各种发展带来的变化,制度是制约人规范人的条例,在社会中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对此产生相应的服务,也可称为制度变迁,在这样的变化中,人们受制于制度,也得益于社会,因此制度变迁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必然的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第一个时期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变化,它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经济特区为发展窗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变成是贫富之间的差距,或经济有效运营的过程。第二个时期是市場经济与公有制并存,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中市场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发展成有效的制度,成为人人遵守的市场规则,在这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变迁中的市场制度也规范了人们自单位走向市场,自集体走向中心的生存法则,越来越多的人们要经历被抛向市场的风险和自力更生,悲惨的境地是自生自灭,风升水起则是自我爆发户,成为人群中的“底层精英”或“土豪”,这些独立自主的经济,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为一、市场开放,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机会均等,人们在这些发展中公平竞争,合作竞争和友好竞争;二、市场透明化,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效率公平,人们在市场中自负盈亏,优胜劣汰自我发展对市场的透明程度也是一种促进,但也激起了人们的相互排斥。第三个时期市场自由体制,孕育了人们在自由中的忍受性和主体经济,主导人们在市场的行为,或可能导致的越轨或触犯刑法的犯罪,社区矫正是在市场体制下的一种机制,几十年就这样顺着社会需求和形势发展下来,也是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顺应和进展。
一、社区矫正的产生
在长达数年的探索里,各地在市场自由主义、市场开放、市场竞争下,开始了高速的流动,这样的流动性一般达到了饱和,一般是形成社区的氛围来适应这些日益变迁带来的流动,社区氛围在于有一定的区域范围提供给人们居住并生活在此地,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处境,在生活方式上,一般是提供给社区自由空间活动、社区日常生活作息,以及社区内置环境,人们在参与社区活动时,具有自由的空间,以及在日常生活所遵循的规律,并且所具有的社区组织、单元和架构组成了社区内置的环境,这些构成了社区的氛围之一,在社区里,参与活动的自由和生活作息的规律以及社区公共场合进入是与社会产生联系的社会接纳,是让社区人员成为社区中一份子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习惯上,生活的行为上没有产生不良或者形成恶习,都符合社会的行为标准,就称作具备的社区的生活习惯,在社区生活习惯良好树立,有助于改善社区的氛围,尤其是在社区内一些行为符合社区的规范,就能改变社区的生活氛围,提升人们的行为素质,做一个合法守则的公民。在生活处境下,社区里的内置一般为社区公共运用的场合,作为应用在社区人员的教育、劳动等改造的资源和环境,因此也是其中的内置环境,构成了社区氛围。在19世纪,英国一个补鞋匠发现了此研究对那些从监狱出来的监外受刑的违法者或判刑者有社区服刑和改造的作用,也发现了这些刚从监狱出来的成员,由于判刑或监内服刑与社会隔离,被阻断了社会生活,缺失了基本的常态,比如没有了正常的生活、难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等。因此,这位年轻而斗志昂扬的青年,凭着自身的毅力,组织在服刑出来的社会成员一起,对其辅导感受社区的氛围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社区矫正应运而生,一般认为“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而运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改造,使罪犯修正自身的心理和恶习,从而回归社会的一种监外服刑措施和执法活动”,又认为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比如被判处管制的、假释、暂行监外服刑,宣告缓刑的置于社区内,通过专门的国家、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志愿者的协助、在判决、裁定、决定确定的期限内,对罪犯的心理和恶习进行矫正,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活动”。一般到特殊的看法界定的“社区矫正”是在社区服务中产生的,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个案工作视角认为的社区矫正是心理矫正模式,而在生活习惯上,是通过社区活动营造社区健康生活模式,改掉及监禁尚未完全纠正的恶习。那么什么是恶习呢?在法律的条文里,违规或违反法律需承担社会的责任的行为后果,并且在社会造成不良的风气和影响的均属于恶习,具有恶习的大多数不自觉或不主动遵守行为规范,因而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社区活动创造彼此影响的正互动,能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行为标准,比监禁后或监管中的行为效果更加明显。而非监禁的行为一般是用禁闭式的管理模式监控其行为,具有一同化,二同治,无论年龄多少,监管在同一个区域内,则受到同一目标手段的监控和管制,但因区域范围限制在社区内,因而服务对象相对在监禁下更受自觉的行为引导,成为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遵守,而社区矫正就是在这样的制度和规律下,产生了一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和心理修正的非监禁刑罚活动。
二、社会变迁中社区矫正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指内化本土特色而形成的符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和应用。如海南社区矫正在开展试点里应用,发展出一项合乎海南本土的矫正社工模式,即在这里每一个通过劳动、社区、和自省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比如我还是一个服刑人员,但在社区里无监禁的状态下,继续遵守刑罚制度,在社区里通过劳动,再教育以及互动来化解我在世间犯的罪过,尤其能在社区重新学习和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进入和回归到社会的正常轨道。在服刑人员当中,接受社区矫正的成员,一般都还未能完全地再社会化,偏离了社会正轨,这使他们很难再被社会所接纳,尤其是以往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导致对社会和认为自身的恶不可赦,也有的不知悔改,并在社区里继续行诉并得到思想和行为的再塑造。然而,在社区服刑的人员,虽然有了较为宽松的服刑环境,但是他们在社区里更需要内化其社区规则,以融入社区、回归家庭,事实上,每一位服刑人员,在社区的限制范围内,经常逃避他们每天面对的生活、面对的现实,比如背着变迁的标志,时常不停变换着居住地,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以此获得新的环境,或重生的希望,对于缓刑的、管制的、假释的、监外服刑的这类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他们的再社会化是社区矫正本土化的过程。
在海南,由于是四周环海的岛屿,这里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个地区的聚集,在社区的管辖,主要是对服刑人员进行集中性教育,比如思想、近来的行为状况,对社区与人员之间的相互构成的连接,让社区的成员相互了解,彼此熟悉,成为熟人网络,从而社区人员认为自身也受到了真的熏陶,耳濡目染的过程,进入到了自我教育、训练的阶段。重新接受社区的规则,需要极大的毅力,社区人员提供的社区规范、社区规章和社区规律起到约束社区服刑人员的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推动社区服务,建立社区的再社会化,即本区域内符合自身融入社会的戒律和遵循。
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经历了无数思想政治工作以后,对自身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也只能依赖于不断地悔改,意识到自身是错误,而需要勇气去改正,在意识上纠正和扭转,和社会接轨,在行为上跟上时代和意识的转变,海南社区服刑人员大多数是恶习难改或恶习犯罪的类型,因海岛经济主要是缓慢的服务型经济,因贫犯罪也不在少数,比如惯偷,触犯刑法犯罪原因多元化,在大多数认为的因为家庭或个人贫困而导致犯罪,已经在本土上逐步减少,同时因为吃空饷,或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犯罪行为在社区矫正里主要从就业教育和就业信息服务的提供,让这种恶习加以改正。自身的标签化在社区里一旦变熟悉,就会加固或深固人的观念,他们自身不得以工救赎。
负罪化是内化本身的不规范行为在心理上产生的负面或消极影响, 在社区的各種修复内心、外在的行为,在减轻的心里罪恶或行为,在长达监外服刑的时期内,以禁闭和夺取自身的自由来赎罪,在延伸至自罪,自责到自省,减轻社会的紧张和安全阀机制下的减低。
三、海南社区矫正的适应性
社区矫正的适应性是指随着社会变迁,社区矫正在变迁中产生了适应海南本土刑法的开展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并适应人类社会生存的趋势,在海南社区矫正的类型和试点中,以司法所为核心,作为矫正的可依据的介入,在将近十几年的实践里,适应性表现为对所在的社区进行正规的非监禁活动,比如通过思想教育、定时打电话咨询服刑人员,都是服务被动化,社区矫正原先就是为了适应服刑人员在监外服刑时产生的懈怠、对社会没有积极的作用而陷入的社区迷失,于是社区矫正对社区人员的正作用和主动性相适宜的条例是社区开始在各种类型的服刑中思索适合每一个个体不同的融合社区的道路,适应社会个体的发展,同时减轻社区服刑的印记和标签,对回归社会有恰到好处的推进力量。因此,在社区矫正下能顺利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探索出适应的社会的路子,就是社区矫正的适应性过程。据统计,海南社区矫正试点一般集中在居委会的民事调解和司法所的居家服务,一半的服刑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可回归社会,比如找到工作持续干活,并会正确直视自己的错误,加以修正。
海南社区矫正随着适应变化的社会,逐步探索出几种模式,以服务对象为本的工作模式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社区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处境,一些接受刑罚的人员在监狱里至少关押了近一年多,监禁模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或生存的遵守条例,他们的人身自由和保障是他们所渴望的,但由于长时间的丧失,在释放或在非监禁环境下进行刑罚时,他们变得难以受控或无所适从,甚至回归社会困难重重。在监禁改造后,获得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他们随着一般社区的环境下服从一定的规章制度,并完成相应的社区任务,从而回归社会,是海南社区矫正的适应性道路,因为它从劳动改造走向了社区教育,以符合本土社区发展的社区矫正多元模式。
四、结语与结论
经过海南社区矫正在社会变迁时期的理论与实践过程,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矫正方式,使用在了本土社区范围之中,感化是社区矫正的核心价值与内涵,意味着它适应社会的变迁,顺应社会的发展,使社区矫正在市场社会里启动正能量的作用和效果,让其返回社会,重新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张昱,费梅苹,厉济民,叶雄.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陆士祯.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4〕邱泽奇,等.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