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08-14 19:09李红
文理导航 2018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新时期的到来,国内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关注学生智力开发、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中职生是社会应用型人才重要储备人群,针对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今后深入的学习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主要站在积极心理学层面,就当下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开展高效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中职生养成良好心理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现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与之而来的,人们在生活、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是当今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中职生经历了初中之后未能如愿考上理想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群体。此类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具体情况很不理想。在学习态度、情感需求以及自控、自制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适合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提出时间在二十世纪向二十一世纪过渡的时期。该理念的提出者,格曼表示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积极、正义的能量,只是不同的人群显现的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只要经过合理引导,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思想都会被有效激发出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专门开设的一门心理辅导课。以往心理教育,主要教学初衷是为了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端正学习与生活态度。随着心理教育成为教育领域重点工程,积极心理学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心理教育当中。中职学校遵循积极心理学原理,向中职生渗透心理教育,从而让中职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积极、正面的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具体问题

据了解,中职生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叛逆,在心理建设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厌学情绪严重

众所周知,中职生多是因为在中考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绩,与理想高中无缘而被刷入到中职学校的。所以说,中职生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且在以往受教育阶段并未端正学习态度,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同时,中职生与正常高中生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再担心高考,他们在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生要轻松很多。但正是因为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导致他们对于未来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目标。甚至部分学生因为学业轻松,以及在以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诱导下,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在学习方面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二)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据了解,在中职生人群中,有部分学生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有些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贫困,还有部分学生属于父母离异家庭。这两种家庭环境下的中职生,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较多。尤其是离异家庭的中职生,他们得到的关爱与同龄人相比十分欠缺。不论是情感上的关爱还是心理上的沟通方面都有所欠缺,为了弥补这一心里空缺,他们选择的方式往往是将自己沉浸在网络中。整日迷恋网络游戏,来试图填补自己内心空虚。

(三)自控、自制能力较弱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多半以寄宿状态生活于学校当中。离开了父母的视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迸发出来。但毕竟年龄层次较小,很多中职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之外,自控能力明显不足。对于外界的诱惑也缺少甄别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甚至在社会人群的诱导下,形成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气。

(四)就业功利意识凸显

在对待就业的态度上,中职生的就业思想有失偏颇。中职生是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相较于那些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来讲他们具有一定就业优势,但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通常适合基层岗位职能标准。然而,很多中职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埋怨工作苦、工资少,换工作频率十分频繁。这种就业观念明显是错误的,是缺少远见的一种表现。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路径

(一)从三个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三个层面,具体指主观体验、人格特质、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中职生实施心理教育,促使其养成健康心理品格。首先,教师应当深入探究现代中职生的兴趣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趣味教学活动,以及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提升快乐体验,找寻久违的幸福感。教师不妨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运动,比如滑冰、游泳以及爬山等活动。这样,既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形成健康体格,又能够训练学生形成坚韧品格,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领悟坚持、克服困難、敢于挑战等精神内涵。第二点便是从人格特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知道在心理学领域,将人格类型归纳为24种,其中不乏包括乐观、善良等。教师在构建心理教育体系时,应当以24种人格特质为依据,设定阶段性教育方案。以乐观为例,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杜绝畏难情绪产生。最后完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品格。

(二)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所开展的教育课程,是重点课程。作为心理学教师,要想实现最初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养成,就要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在课堂形式上要注重多元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模仿性表演、以及情境演示等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心理课程教学品质。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兴趣需求。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学生兴趣的相符的心理学话题展开教育,比如现如今中职生的网瘾问题、恋爱观建设问题等。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心理课程与自身需求的紧密联系,从而自主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构建课程交流平台。定期向网络公众号推荐心理健康有关文章,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心理教育。

(三)建设良好班风、学风

环境影响个人,这句话很有道理。中职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一个好的班级环境,是决定中职生心理品格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班主任应当加强班级管理,努力构建良好班风、学风。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品格自然会有所提升。作为班主任应当与心理教师联合,不断完善班级管理体系。以《弟子规》为准则,约束班级学生学习和日常活动。让学生懂得礼、谦、忠、孝的具体内涵,从而端正自身行为表现。同时,班主任应当定期围绕中职生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组织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班会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心理建设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四)过好两个心理健康教育节日

学校应当借助节日优势,大力宣传中职生心理教育活动。目前,5.25和12.5是兩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正好两个节日分布在上、下学期,因此,中职学校不防以学期为单位,定期组织心理教育节日活动。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安排心理教育讲座,邀请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士进入校园,向中职生传递正确心理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心理测试、心理访谈,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哪些问题,然后逐一约访,对其进行专业疏导。此外,学校在此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比如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向攀岩,爬山等,训练学生坚韧的品格。

结论

综上,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心理教育思想,将其用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十分显著的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理念,每天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地参与校园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为此,中职学校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为原则,构建完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校特定教育环境下,形成健康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营科技,2017(01):256

[2]荣爱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基于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调研[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2):65-71

[3]孙莉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05):93-95

[4]陈晓霞.积极心理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4.12(30):194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