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风为脑卒中的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病[1]。中风后病人可能存在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中,吞咽障碍是中风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中风后病人吞咽障碍发生率约为45%,而中重度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的发生率约为33%。近几年有关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报道较多,大多着重报道有关理疗设备及现代康复训练的效果[2-4]。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对吞咽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中风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5],经过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血压、心率正常,意识清楚;③饮食时出现呛咳,伴一定程度吞咽障碍,发音有困难;④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中风病史;②精神异常,或伴不能完成治疗训练的其他疾病或症状;③存在声带或相关发音组织的器质性损害等;④病人不愿配合,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8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岁~81岁(66.3岁±9.5岁);病程6 d~31 d(16 d±8 d);高血压脑病22例,偏枯32例。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54岁~80岁(67.2岁±10.3岁);病程5 d~29 d(17 d±9 d);高血压脑病23例,偏枯3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同时接受临床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呼吸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及其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1.2.1 常规治疗 两组病人均接受肢体功能训练,每次45 min,每日1次;呼吸训练主要运用深呼吸和缩唇呼吸,每日2次,每次20 min;吞咽功能训练每次20 min,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
1.2.2 醒脑开窍针刺法 ①取穴,主穴:人中、内关、三阴交;配穴:风池穴、完骨穴、翳风穴、廉泉穴。②具体针刺方法:针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0.5寸,以病人出现眼球湿润至流泪时为宜;再取两侧内关,施予针刺,直刺深度0.5寸~1寸,采取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持续时间为1 min;最后针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与皮肤成45°斜刺,深度1寸~1.5寸,使病人下肢抽动1次~3次。③配穴手法:风池、完骨和翳风均向喉结方向进针约2寸,每穴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约1 min。廉泉穴则向舌根部进针约1.5寸,施以提插泻法1 min。以上诸穴位留针时间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4周。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1.3.1 生活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6]进行评定。有11个维度、4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分别以1分~5分,总分22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反之即越差。
1.3.2 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 饮水试验作为评估吞咽障碍程度的方法之一,临床上主要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法[7]。具体方法:让病人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记录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并根据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分级。1级:能1次顺利地将水咽下,无呛咳(本次同时记录1分);2级:分2次以上饮完,无呛咳(本次同时记录为2分);3级: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本次同时记录为3分);4级:分2次或以上饮完,但有呛咳(本次同时记录为4分);5级:频繁呛咳,难以全部饮完(本次同时记录为5分)。
1.3.3 临床疗效 根据洼田饮水试验标准评定疗效。吞咽障碍完全消失,洼田饮水试验得分1分为治愈;症状明显改善,洼田氏饮水试验得分2分为显效;症状略有改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3分为有效;若洼田氏试验得分4分、5分甚至症状加重者为无效。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饮水试验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WAL-QOL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s)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风后极容易导致吞咽功能障碍。中风病人大部分为中老年人,而吞咽功能障碍在中老年病人中的发生率为37%~78%[8]。中风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病人,整个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和减退,呼吸道清除分泌物的能力越来越低,支气管壁的弹性减弱,咳嗽反射不灵敏,甚至乏力,这一系列症状均可导致病人吞咽时出现误吸,严重者可发展为吸入性肺炎[9]。反复呛咳使得病人产生恐惧,害怕饮水、饮食,长期如此,极易导致病人营养不良,从而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中风伴吞咽障碍病人的病死率等[10]。两组病人从早期就开始接受呼吸训练,而呼吸训练可有效刺激呼吸肌群,预防呼吸肌萎缩以及支气管壁的塌陷,增强气道排异能力,提高喉抬升幅度和口腔与咽腔的压力,改善呼吸肌与吞咽肌的协调性,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病人吞咽功能[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接受呼吸训练,4周后不仅在生活质量、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而且在临床疗效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当然对于吞咽障碍病人,临床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有促进中风伴吞咽功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恢复的作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由石学敏院士创立,是专治“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一种针刺方法。该针法以督脉及阴经选穴为主,对所选穴位刺激量要求严格,醒脑开窍针刺运用于改善中风后肢体功能、痉挛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12-13]。本研究中将人中、内关、三阴交三穴作为主穴,针刺人中、内关能醒脑开窍、调神导气,而针刺三阴交则具有滋阴补肾、调节阴阳、健脾益胃之功效。在风池与翳风配穴相配时,可达到豁痰散浊、平肝熄风,具有利咽开窍之功效;完骨为足太阳和太阴的交汇穴,刺之不但可醒脑开窍、化瘀通络,同时也可以治疗喉痹。廉泉为喉痹、呛咳之要穴。以上诸穴合用,对中风后吞咽障碍发挥标本兼治的作用[14-16]。尹丽丽[17]研究认为,针刺对于重塑和恢复受损的吞咽反射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也能改善中风后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呼吸训练能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对改善吞咽功能有利,而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运用,能有效促进中风后吞咽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