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琴霞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关键是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计导读性问题指导学生领悟数学,设计指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数学观察,设计探究性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81-01
问题设计既是导学案设计的重點,也是关键点。而要把关导学案问题设计的质量,就要着眼于核心素养。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可归结为数学意识、数学思维和数学关键能力。从能力角度而言,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观察力,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思考力,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的语言力,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应用力等四个方面。因此,从数学核心能力培养而言,小学数学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必然是紧紧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
1.以导读性问题指导学生领悟数学
数学导学案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数学课本,而要读懂数学课本就要理解和领悟数学语言。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是数学核心能力之一。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数学语言,在数学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要设计好导读性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
首先,导读性问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变化。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几种类型。我们可以利用导读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之间的“互译”。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在导学案中,可以设计如下导读性问题:“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你能用简明的符号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吗?你能用图形画出2/3的单位分数吗?这样在问题指导下,学生就容易读懂什么是分数单位。
其次要通过导读性问题指导学生学会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中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容易理解,但是数学的文字语言都比较严谨、简洁,来不得不点马虎。如“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扩大”和“增加”,对于这些数学语言必须通过设计一些导读性问题加以辨析,以免掉进文字“陷阱”。
第三,通过导读性问题,培养学生语义转换能力。数学阅读当然包括读题,而引导学生读题的导读性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确切地理解关键词的含义。通过问题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
2.以指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数学观察
数学观察能力表现了一种对数学的敏感性,主要包括数学的问题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这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能力。小学数学观察的任务主要是观察物体的位置、数量关系、观察式子结构、几何图形、数学图表,观察算术运算及推理过程等。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要通过指示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所谓指示性问题,就是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让学生通过导学问题十分清楚地明白本节课数学观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具体地说,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观察任务。如,在“正方体、长方体”的导学案中,我们一般都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这样的指示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教师必须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人观察的问题:正方体、长方体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这样就可以引领学生深入观察。
指示性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静态观察,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有一堆橘子,哥哥先吃了其中的1/5,弟弟吃了剩余的1/4,请问哥哥和弟弟谁吃的橘子多?这一问题思维含量较大。仅仅引导学生进行静态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否则就容易掉进“弟弟吃得比哥哥多”的陷阱。这里教师应该设计几个指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你是否注意到单位“1”前后发生了变化?(2)上述题目中是把“谁”平均分成了若干份?(3)你能否画个草图来帮助分析?在这些指示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以探究性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应是导学案问题设计中所关注的重点。
因此,在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精心设置探究性问题,通过探究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又要尽量降低难度,以便适合小学生的探究水平。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降低探究难度,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一是可以把游戏引入数学问题的探究。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把全班62名同学的学号即1至62号,用卡片的形式分成了两组,任选3名同学在其中一组中随意拿一张卡片悄悄插进另一组,让老师猜一猜到底是哪一张?老师很快而且很准地找到了同学们插进的卡片,学生个个觉得很神奇。紧接着老师问: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一问,唤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是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性问题。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学生所熟悉的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悟数学问题:角的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木棒、线绳、圆形纸片等拼成三角形。用木棒拼三角形,可以直接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拼出来,但思维的参与程度也较低,因此,生成的智慧价值也较低。而用线绳和圆形纸片拼三角形就不容易了,除了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思维参与,因而智慧的生成价值也更高。
参考文献:
[1]魏建林.浅谈小学数学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J].新一代月刊,2014(5).
[2]蒋永梅.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导学案的问题设计[J],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