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稚娟
摘要:小学高段年级是小学思想教育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敏感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已从更多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独立性、自觉性较低的生活阶段,向真正开始追求独立性和主动性的生活阶段过渡。在实现“过渡”的起始阶段将会表现出较大的主观困难,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来自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表现及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做好家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策略之一。
关键词:把握;心理;提高;家访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50-01
1.家访前的“预谋”
1.1 要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1-12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儿童期步入少年期,往往仍被看成不懂事的小孩。而这个时期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长智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个体身心发生急剧变化,充满了各种矛盾的时期。这些变化和矛盾构成了少年期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错综并存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少年期在个体身心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应在把握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察颜观色”洞察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分析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并要善于总结个体心态发展的总趋势,为家访做好个案材料的准备。
1.2 要合理地选择家访对象
学生与家长是教师选择家访对象的两个重要因素就学生而言,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心理需求而定。例如:当学生遇到挫折、忧虑、苦闷而悲观失望,一蹶不振时;当学生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时;当受到强烈的不良刺激并形成较强的敌对心态,后果堪忧时;当欲求上进而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效果很差时……,这些需要教师及时沟通、医治心病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其潜在的心理需求程度,及时地选择潜在的心理需求较高的学生作为重点的家访对象。
1.3 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即使是最调皮,学习成绩最差劲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也能体现出相对优势。班主任只要平时注意体察学生的言行,便能从细小的环节中发现学生良好的动机、行为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此同时,还应该多渠道地与科任教师沟通、联系,积极地倾听他们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或者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的方法,了解那些所谓“后进生”的“亮”点,并端正教育观,缓解、改善家访时出现的紧张气氛,正确调节学生心态,促成家访的顺利进行。
2.合理的家访形式
2.1 “煽风点火”式家访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生活比較顺利,心情舒畅,特别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众人好评的学生,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应注重当着学生的面,实事求是地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优点。再由学生自己将取得进步的过程当众谈一谈,使得学生、家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并借此“东风”,趁势要求学生谈一谈取得成绩后的新目标。由于“成功的喜悦”这个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必然会提出更新、更强烈的需要,这时教师应及时地“煽风点火”,提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在家长的督促下,不骄不躁,继续为新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2.2 “情绪倾诉”式家访
对那些爱到不公正对待,或情感受到伤害的学生;对那些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困难、挫折而忧虑、苦闷或对学习悲观失户的学生,教师对家访前应先通过向该学生公开的书信,事先与家长取得联系,说明家访的目的和重要性,诚恳地希望家长在学生回家后给予特别的关怀和爱护,使学生因在外受到的伤害的情感和自尊,能及时地得到父母的慰藉,以抚慰学生不愉快的心理,为家访做好积极有效的心理准备。然后避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或情感受到伤害的学生,了解造成其不愉快心理的真相,使得在家访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家访时,首先应指出学生近期在校所表现出来的“亮”点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减缓学生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访的心理压力,并让学生痛快地述说自己的委屈,把“不愉快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倾诉给老师,适时地向班主任发泄心中的不平,使学生的情感负效应得心缓解。由于学生心理压力的减轻,他们都能较真诚地吐出心声。此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以诚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积极地倾听学生的讲述,并以自责的语气和态度,说明自己关心不够,对学生的情感伤害表示深深的歉意。这样,必定能引起与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要求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对与错,及时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能和善地列举一些名人对待这类事件的态度和名言,引导学生增强情绪自控能力,为其指出希望,树立信心,这样,学生必将跨越情感障碍,正确认识自己,改正缺点。
2.3 “指点迷津”式家访
对那些积极上进,自尊心极强,但由于学不得法而导致效果差的学生。家访时,作为班主任应针对其心理特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唤起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然后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方法,举一些浅显的例子,要求学生能无所顾忌地谈一谈处理办法。无论对、错都予以肯定。在学生谈完后,教师就应该就事论事指出学生处理过程的不当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像这类学生要注意阶段性家访,在家长、教师的共同配合下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正如千千万万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分子”,班级正是由来自各个家庭的一员组成。各个班级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经历,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使得班主任工作反反复复,众彩纷呈,烦恼、困惑、问题、感动时时刻刻体现,朝朝夕夕相伴。尽管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令我“经验”丰富,能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思想问题,可还是有许多工作中的“遗憾”伴我心头。“工作无止境,志在存高远”,我想我还是应该继续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科学理论,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让工作中的遗憾少一点,让今后的遗憾精彩一点。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学》——王耘、叶忠根、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周东苏等.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